當Googleknol尬上Wikipedia~

記者/洪于婕

互聯網搜尋器一哥非Google莫屬,而談到線上百科第一,那就是指Wikipedia了。不過,雙雄各據一方的局面快將面臨改變。因為,大家都積極地互攻對方城池。維基將於本月推出搜尋器-Wikia,而Google也宣佈正在建立自己的線上百科全書,並採取專家具名撰稿制,而條目作者可得廣告分紅,處處針對Wikipedia的死穴。

Wikipedia和knol都是免費服務,同時擺脫了傳統百科全書用專家委員會編撰的模式,依靠網民的集體智慧。但Wikipedia靠默默耕耘的義工網民集體撰文、集體編輯修改,knol則行具名個人負責制。knol的條目都會附上作者名字和照片,Google的工程副總裁曼貝爾說:「書本封面有作者名字,新聞文章有記者署名,科學文章的作者名字更少不了,但網上卻不看重作者名字。」他指Google不會介入編輯,文責由作者自負,有錯、有偏頗,就只會損害作者個人的聲譽。

knol的一個文章條目可能有多篇文章,不像Wikipedia一個條目一篇文,由多人撰寫和修改,讀者可反映意見、提出問題和評分,以讀者的集體選擇,分出誰是專家、誰的文章最好、最有用等。

Google更可讓文章作者自行決定,是否讓Google在他們撰寫的條目網頁刊登廣告。Google相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利益會促使內容水準提升。

Wikipedia創辦人威爾斯(Jimmy Wales)卻對knol有所保留:「Google做了很多很酷的事,不過許多酷東西實行起來都不是想像中那麼好。」他指knol引入利潤誘因,將會令內容側重高度商業化的題目,學術題目會被忽略,「你會見到極大量關於『威而鋼』的文章。」

以下我們就說明knol與Wikipedia四項主要不同處:

-作者-

Wikipedia:匿名

knol:具名,並會張貼作者照片

-題目-

Wikipedia:每個題目由義工集體撰文,因此一條題目只得一篇文章,文章可讓人刪改

knol:文章由作者自行撰寫,其他人不得增刪內容,因此一條題目可能有多篇文章

-責任制-

Wikipedia:由網上義工編輯編撰,責任也是由義工負責

knol:Google不會介入編務,作者要文責自負

-刊登廣告-

Wikipedia:無

knol:作者可選擇讓Google在條目網頁刊登網上廣告,Google會將部份廣告收入分給作者

Wikipedia和knol各有優點和缺點,knol面世會對Wikipedia有甚麼影響,暫時未能判定。knol的最大挑戰是廣大網民的習慣,Wikipedia用戶眾多,一時三刻未必容易令他們改變習慣。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