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體現Web2.0參與、協作、社群、開放的精神

記者/郭雅琳

在Web 2.0時代, Wikipedia 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台,不僅讓使用者可在其中學習知識,也可以一起分享智慧,更精確而言,Wikipedia是以知識為中心,共同創作的方法,倚賴著眾人智慧來進行修改的線上資料庫,此種集體協作的手法,與其說是顛覆傳統百科全書的撰寫方式,不如說是創新的工作模式,其所代表的意義分述如下:

過去有太多人被排除在知識、權力與資源之外,因而受制於所謂「合格」的知識生產者,但在Web 2.0時代,唾手可得的資訊讓每個人都享有創造價值的工具,因此大家可以自由參與、合作,曾經標榜著專業的人士開始要和業餘者分享舞台,曾經被動接收資訊者如今開始扮演起主動的創造者角色,而Wikipedia這股集體協作的浪潮,提供了有別以往的機會,讓人們開始在線上免費分享知識,如同眾聲喧嘩的參與式民主一般,讓使用者在公開的平台上自行編纂內容,體現了Web 2.0自由、參與的時代精神。

同時「Wiki」這個字眼,在Web 2.0時代也代表著一群人「共同聚在一起寫東西」,因為Wiki系統能讓任何人都可以修改任何頁面的內容,且每一次的修改都會留下紀錄跡,不僅有跡可尋還可比較前後差異,而這樣的特色也使得Wiki系統特別適合拿來當作特定社群的資料庫;對某個名詞具有共識的社群,會利用keyword將概念的關連性表達在Wikipedia上,如此自我組織起來的協作行為,能讓社群彼此截長補短,編織出一張能完整地反映出眾人知識的脈絡網,因此這種創新模式和價值創造的模式呈現出來的意義,可進一步地用來形容了一群人(同儕/社群)集體協作的生產活動。

而Wikipedia所提供的標準化操作介面,使得過去被操縱在某些特定人士手中的知識開始向大眾開放,傳統的被動讀者(reader)逐漸成為主動的讀寫者(writer & reader),因此達到了知識、權力的去中心化;而這樣的開放也意味著資訊的透明化,相關資訊的公開揭露是Web 2.0時代的一股強大力量,有益於網路上經濟行為的進行,資訊透明不僅讓使用者掌握了檢視的工具,方便其找出相關資訊、與其他人互通交流,也讓社群得以自我組織起來,同時也得以了解事物真正的價值。更重要的是,當使用者輸入keyword時,往往會間接地連結到Wikipedia,藉由 GoogleYahoo等搜尋引擎轉介到Wikipedia,其開放性也到達了最大化,任何人都可免費檢索資料,也可自由增減、修改資料的內容,因此我們才得以去挖掘知識的更多可能性。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