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商務非萬能中小企業謹慎行

記者/劉盈秀

順應產業環境快速變遷,企業電子化原本由內部的資源與流程整合,逐漸轉移到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電子資料交換與電子形式的溝通,以求得以快速回應顧客、市場與競爭者的需求。Gartner Group指出,資訊科技在企業應用上,由1995年企業內部系統電子化,到1995年至2000年的價值鏈/供應鏈電子商務資訊整合,演進到目前的協同商務時代。然而在2005年年底,檢討回顧協同商務所宣稱能夠帶來的好處,是否均能實現;歌頌協同商務的美好的同時,有哪些問題又是必須面對與解決的,是本文關心的重點。

台灣的產業環境中小企業林立,它們也是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原動力。根據國內學者周逸衡研究發現,台灣的中小企業以內銷為主,或是成為大工廠的衛星工廠,其組織形態與規模沒有隨著外在整體環境而有所改變。因此面臨幾個問題:無法留住人才、行銷與財務管理能力上的不足、資金籌措不易、生產成本持續提高。尤其在面對企業間的電子商務與協同商務導入應用上,容易出現企業內沒有適合的管理人才,對導入電子化的理解有所偏差,無法與其他廠商合作等種種問題。

新加坡國立大學蕭瑞麟教授即對亞洲企業導入電子市集的情境因素進行研究。針對企業間的電子市集合作模式,在亞洲地區始終成效有限。他舉義大利的布雷托(Prato)紡織工業區為例,來解釋電子化導入失敗的原因。布雷托工業區在1994年為全歐洲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地,但是其中47%的工廠員工數少於10人,另外40%的工廠由10到15人組成。早在1983年歐洲的各商業組織就發起「思並多(Sprintel)計畫」,旨在促進布雷托工業區與其他公司的電子市集虛擬合作。電子化的資訊系統一樣許給了布雷托工業區一個美好的允諾:可以降低成本、可以提高競爭力、可以快速回應顧客需求等,但是布雷托工業區卻無法接受這項技術,原因就是「文化惹的禍」。

無法在布雷托工業區落實「思並多計劃」的主要問題來自於:關係、信任與文化差異。電子化的溝通去除了面對面洽談業務的機會,也淡薄了社會關係的維持;在講求信任的布雷托工業區,口頭上的承諾往往比一紙合約來得有效,他們不喜歡簽合約;透過電子市集販賣庫存,似乎透露工廠主人的管理能力不佳,愛面子的義大利人不願意這樣做。全面移植歐美經商思維的電子商務,在義大利的工業區失靈了。

在台灣,接受過經濟部90年與92年兩次電子化輔導的全聯福利中心,也在電子商務上遭遇了瓶頸。由於全聯福利中心是由原本的軍公教福利社轉變而來,其經營方式仍部分維持原有的「代送體系」,由各地區私人的貨車負責補貨配貨,並由代送商負責將貨品上架,同時注意架上商品的銷售情形,機動性補貨。此外,代送商還負責與賣場人員進行人工對帳,再輸入電腦建立資料庫。這樣的配送機制效率不彰,對帳過程冗長複雜,且容易出錯,也無法控管合理庫存。經過電子化輔導後,建立了全聯實業電子流通商務系統網站,提供供應商進銷存貨等資料,也有對外提供優惠訊息的網站。只是地方性的代送體系依然存在,且規模、素質不一。未來全聯的電子化目標在統合各地的代送商,讓物流體系能更有效運作。不過全聯必須注意到代送商不同的企業文化與地方文化,需要更全面的輔導推動。

經濟部工業局自動化與電子化小組顧問傅新彬先生也提出他在輔導僑品電腦導入協同商務流程後的心得。他認為在中小企業林立的台灣,全面實施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有執行上的困難,如果透過第三者資訊加值服務的ASP(Association of Shareware Professionals)模式,也就是零售業者和供應商都將資訊交給第三方的ASP,由ASP結合市場資訊進行整合,再回傳給零售業者和供應商建議的訂單資料,會是比較可行的方法。

蕭瑞麟曾為文表示,水土不服是電子市集失敗的主要原因,義大利布雷托工業區的故事提醒我們,科技在跨文化的轉移過程中,如果不考慮文化社會的影響,就貿然導入,可能會面臨事前無法預料的阻礙,導致前功盡棄。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看看國外的例子,想想國內在導入協同商務時,需要做哪些在地化的改變。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