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變身「知識」,潛在商機逐步浮現

記者/何羚瑋

Yahoo!奇摩以新奇的「知識互換」平台為號召,推出「奇摩知識+」,藉由網路上的交流平台,網友可儘情分享各種知識。隨使用人數持續累積,潛在的商機逐步浮現,此種商業模式將的獲利來源為何,是否具有商業效益?目前聚集的人氣,如何轉換為社群經營?未來成為電子商務模式的新典範,是值得探討的。

奇摩知識+以「網路知識平台」的定位,提供網友分享知識的平台,企圖集合眾人的力量,將「資料」轉換為「知識」。奇摩知識+以「網路知識平台」的定位,提供網友分享知識的平台,企圖集合眾人的力量,將「資料」轉換為「知識」。目前奇摩知識+採會員制,但不收取額外費用,經過身份認識的奇摩會員,均可在服務平台上提問或回答。但不收費的服務,並不代表沒有商業利益。

服務規章中明列:「使用本服務不需支付任何費用,但Yahoo!奇摩保留未來對本服務收費的權利」。並註明「一經上載、傳送、輸入或提供至Yahoo!奇摩知識+時,即視為您已同意永久無償授權予Yahoo!奇摩及其全球關係企業。不受任何條件限制進行重製、散布、改作、公開展示、公開播送、公開傳輸等,並得收錄於資料庫中提供服務,或再授權其他人為前述利用的權利」。

由上述觀之,不難推測知識+的下一步將走向「收費」的會員制度,現階段的目標,乃是培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由搜尋引擎的市場定位中,劃分出另一塊以「交流分享」為目的之「資訊搜集」使用需求。未來奇摩知識+若改以「收費型的知識分享平台」為定位,其知識內容、會員程度,使用人數,均面臨一次重大洗牌。如同Yahoo!奇摩拍賣開始收費時,亦是本著「去蕪存菁」的思維,讓貢獻度不足或難以應付的消費者,逕自轉向競爭對手的懷抱。

此外,此服務問世之初,Yahoo!奇摩即表示計畫將知識資料庫彙整為大中華區資料庫,預計在台灣推出一年後,將在中國大陸與香港陸續推出,除在地化的內容有所差異外,許多內容是具有共通性的,因此未來不排除考慮將台灣已經完成建檔的資料,開放給兩岸三地共同使用,編制為大中華區資料庫,達到充實知識數量的目標。

有了「大中華區資料庫」的遠景,知識+的下一步,將走向哪裡?

拍賣前輩ebay,在2003年底開始把數量龐大的拍賣資料出售給其他公司,其中最搶手的資料是ebay拍賣網站中的各類產品的平均售價。此項計劃正逐步推動島,最終目的是使該公司的銷售資料成為用以決定產品價格的基準手冊,使可能無法在該網站成交的物品有公平市價的參考標準。

國內知名電視節目「生活智慧王」也是擅用此一模式的成功個案。觀眾提供的生活小妙招,先製播為節目內容,後續再集結成冊,多重獲利。奇摩知識+能否彷效此種「一魚多吃」的手法,由網友作為資訊生產來源,蒐集大眾化、生活化的多元知識後,再系統性的集結或編纂,以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是目前最可能成型的商業模式。

Yahoo!以「知識交流」此種服務在韓國和日本已經分別推出超過2年跟1年;韓國近來最大的入口網站—Naver網站,亦是透過這種知識社群,而以知識搜尋網搶佔60%以上市佔率。雖說亞洲吹起知識分享的風潮,但是資訊始終不等於知識,如何讓自家的知識交流平台上交流著真正的「知識」,又或者在收費之後,如何推陳出新,讓使用者持續駐足,均是下一階段業者的競爭焦點。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