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歷史:管理他人對於你的認知

特約撰稿/蘇登呼

多年前,筆者曾進入某組織研究組織變革。該組織一名高階主管儘管盡心盡力襄助負責人變革,也有具體成果示人,但令人納悶的是,同事表面上對他恭敬,私底下給他的評價卻始終不佳,有人還批評他名不符實與愛拍馬屁。努力做事且有成果,為何就是得不到同事的肯定?原來是他的「個人歷史」出了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歷史」

我們每個人在組織中都有自己的「個人歷史」:他人對你這個人個性、脾氣、價值觀、能力、做事方式、生活習性等的了解與判斷。這些認知通常來自他人跟你互動的經驗、對你的觀察、或是組織中所流傳與你有關的耳語及八卦。

個人歷史可能是別人對你長期觀察的結果,也可能只是驚鴻一瞥的印象。它可能是真實的,但也可能是未經證實的誤會,或是兩者相雜。由於每個人跟你互動的經驗以及接觸到關於你的資訊不盡相同,屬於你的個人歷史可能有多種版本。不論其真實性如何以及不同版本間的差異,重要的是,組織中的人們會各自以自己腦中關於你的個人歷史來解讀你的言行(例如:「某某人是個什麼樣的人,所以他會這樣說/做」)、決定如何跟你互動。因此,個人歷史對於我們在組織中的工作及生活具有莫大的影響力,不容被忽視。

個人歷史一旦形成,要改變就不容易

個人歷史一旦形成,要改變就不容易。前述那位高階主管過去的工作表現不佳,但靠著逢迎、討好上司一樣獲得升遷,導致同事腦中早已留下「他沒能力,只會靠逢迎上司來獲得升遷」這樣的刻板印象。

也許有人會問:雖然該主管過去愛逢迎、拍馬屁,但他今日的作為確實有成果,人也低調許多,為何大家仍不信任他?殊不知「愛逢迎上司」已是他人腦中關於該主管個人歷史的一個強烈參考點,其一舉一動多被用這個觀點解讀,就算時空改變,其他人也很少會去思索或質疑此參考點是否依舊合理。

要人們記得壞事比記得好事容易

個人歷史還有一項特性就是:要人們記得別人的不好,比記得別人的好容易。一個人先前做了一百件好事,只要做了一件壞事,則前面一百件好事的功勞,可能還抵不過後面這件壞事帶給人們的嫌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原先好來好去的同事,突然因為你做錯一件事或是一場誤會,對你的態度起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對此,筆者不敢驟下斷言說人們都是「寬以待己、嚴以律人」,但奇怪的是,人們對壞事的記憶力總是特別好。

權位愈高,個人歷史不見得愈佳

權位愈高,個人歷史愈佳?不一定。所謂「公道自在人心」,對於你不合理、有爭議的言行,別人表面上可能礙於權威,對你必恭必敬,但私底下卻有大不相同的想法。你很難從別人口中聽到這些想法,因為大家不曉得講出來你是否聽得進去,搞不好還會因此惹禍上身。

所以我們常看到組織裡的「大頭們」,其言行決策不得人心,卻無法從旁人的態度中窺見,以致於一錯再錯。前述那位高階主管,組織中其他人也沒有隨著他位階的提升,而改變原先對他的不良印象。

經營個人歷史,「誠信」為上策

在組織中工作與生活的個人,若能建立好的個人形象,就能取得跟同事較佳的互動,也較易得到各類有形及無形的資源。因此,花點時間去了解並經營你在同事腦中的個人歷史吧!不過經營不是虛假欺騙,「誠信」依舊是建立良好個人歷史的關鍵原則,畢竟「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