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通訊的下一個戰場,「殺手級的數位加值應用」!

記者/何羚瑋

隨著全球化的趨勢,台灣產業面臨經營環境的巨變。全球化加速了自由化的腳步,相關法令的解禁造就目前電信、傳播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在自由化的浪潮下,數位通訊的基礎建設被大量投資,更造就今日極高的寬頻普及率。正因如此,許多過去無法想像與提供的數位加值服務便成為可能。

其次,數位科技日新月異,電信、資訊及傳播科技之匯流趨勢,已打破傳統產業界線,然對此新的「傳播產業」而言,競爭焦點不再只是用戶人數的多寡,而在於創新性「數位加值服務」。如何在日漸成熟的基礎建設之上,開發出創新性的數位加值服務,是下一個階段中,「傳播產業」競爭與發展的重心。

以電信產業為例,原「和信電信」的數位加值服務最早開跑。2000年底即引進在日本已有四千萬人使用的「i-mode」行動加值服務,但礙於當時國內行動加值服務市場尚未成熟,並未獲得消費大眾的青睞。近期我們又可在電視上看見遠傳和信大雙網打出的i-mode趣味廣告,是它復活了嗎?!

不只i-mode,中華電信所推出的「emome」也持續將服務豐富化、台灣大哥大的「catch」更是以50 ~150元不等的低價成功打入市場。數位加值服務的競爭,隨著基礎建設的日益完備,將更趨向白熱化。但經筆者仔細比較,不難發現三家電信業者所提供的行動加值服務大同小異。不外乎圖鈴下載、即時路況、行動銀行…等,當數位加值服務將成為電信業的競爭焦點時,誰能最早開發出殺手級應用的加值服務,儼然成為這場戰役的第一個里程碑!

如何開發出「殺手級的數位加值應用」呢?筆者認為「使用情境」,是極為重要的因素!在日本,i-mode之所以大紅大紫,除基本的風俗民情與台灣不同之外,新幹線上禁止撥打手機,即是促成i-mode能普及的使用情境。行動加值服務成為乘客打發時間的最佳選擇,新幹線上此起彼落的按鍵聲,就是最好的證明。香港八達通卡的成功,更是一例。透由大多數民眾搭乘地鐵的習慣,八達通卡從電子票證發展成電子錢包,滲透到每一個香港居民的生活中。

如本文所述,科技匯流造成產業的界線模糊,當電信、數位內容,與傳播產業都參與了這場競爭,企業的經營環境將更加艱困。筆者認為,企業若欲開發出殺手級的數位加值應用,如何塑造使用情境,將是一大重點。在創造消費者的需求之餘,能否有效滿足,更是不可忽視的前提條件。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