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內學習」與「向外學習」

特約撰稿/蘇登呼

2005年剛到。好了,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你不是個懶惰的人。過去一年,你跟別人一樣,會主動關心職場與管理的流行議題。你勤於從媒體吸收新知,也去聽演講或參加訓練。你留心別人的經驗,刻意學習他人的長處。然而,你卻常感到空虛;你疲於應付問題,但感受不到自己的成長,而工作表現也未如預期。你不是沒有學習,但你總覺得好像缺少點什麼。

為什麼會這樣?

「一位管理者若想要將他的潛能發揮出來,則必須先具備自我瞭解的能力。」服務於管理顧問公司的Brouwer,多年前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如此指出。長久以來,我們都太習慣「向外學習」。我們以為,多吸收經驗、多接觸人、多看些書、多聽些課,自己就能成長,工作能力能跟著提昇。但Brouwer觀察發現,這些方式只有在人對自我更加瞭解後,才能促成人的改變與成長,否則只是學到一些技巧罷了。

我們的所做、所說、所聞、所感及所思,都深受自我觀念影響。知識與技能再多再好,仍然是被「人」使用,而人是有自我觀念、習性與價值觀的。不同自我觀念間的衝突、不切實際的自我觀念、不良的習性等,常會阻礙學習或影響知識與技能的使用成效,人也會感到空虛、不安和焦慮。

因此,除「向外學習」外,我們還需要「向內學習」,也就是跟自己學習。我們需要瞭解自己的自我觀念、習性與價值觀。我們要不斷省察自己,培養對自己的洞察力,知道自己的長處、盲點及待改善的地方,探查自己是否有自我觀念的衝突、是否有不切實際的自我觀念、是否不斷在防衛某些特定的人事物…。等到我們對自我漸有洞察後,再自我引導,慢慢改善自己的缺點,但也不忘讓自己長處更加發揮。

一位西方詩人曾說:在生命的田園裡,我們自己既是耕田的人,也是那片被耕的田地,更是用來耕田的器具。「向外學習」過度強調人做為「耕田者」的角色,誤以為耕田的器具都是從自己本身以外的世界取得。然而,人自己其實就是用來耕田的器具與待耕的田地。透過持續地瞭解、開發與改善自己,我們可對自己的生命田地做更好的墾植。

雖然自我瞭解需要經過奮鬥及長時間的精神折磨,但它可使你的方向感更確定、意志更高昂,也更懂得如何掌控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揮別2004年,新的一年何不給自己立一個不同的學習方向?在「向外學習」的同時,不要忘了多花一些心力瞭解自己,向自己學習。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