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文菁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相伴而生,如同全球化的定義廣泛且界線模糊,反全球化運動也因相異的個人或團體而各有其反對的理由。而1990年後興起的網路,對於促進全球化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事實上,就連反全球化運動也得依賴網路進行動員與議題發布。
從1999年12月西雅圖的反WTO群眾示威開始,反全球化的遊行活動陸續在各地上演,有些呼籲政府注意社會底層的心聲、有些抗議現代化造成的環保問題、有些為捍衛人權而發聲,有些人不想活在美國文化的陰影、更有大部分是不滿跨國企業的囂張氣焰與失衡的經濟關係。根據Noreena
Hertz所著的「當企業購併國家」一書所指出,目前全球前100大經濟體中,51個是企業,只有49個是國家,跨國企業的聲勢以某種程度來看已凌駕國家的權威,加上企業多以本身的利益為考量,於是反跨國企業儼然成為反全球化中主要的訴求之一。
半個世紀以來,世界貿易增長了11倍,經濟增長了5倍,結果卻是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工業國家擁有世界財富的85%,在這些國家中,也不是全體國民受益,而是由統治精英獨享。進而,反全球化、反跨國公司成為來自地方、弱勢族群的一股力量,出現在各大經濟峰會(如G8、世界經濟論壇等)場外;然而,事實上反全球化其實屬於全球化的另一種現象,來自各地、各團體,針對各種不同的議題,以及透過網站將理念散布全世界的方式,正是全球化現象的具體表現。
網路在這些反對團體中具有重要的角色。舉例來說,他們透過網站製作宣揚理念、利用e-mail動員、在電子佈告欄上抒發己見,甚至將活動成果張貼網路…。例如反跨國企業麥當勞的網站–「麥當勞瞭望」,上面不只對麥當勞誹謗案(McLibel)有詳盡的描述,也指控賣當勞在全球環境破壞與廣告行銷不當等問題,當然也有討論區可以可張貼己見。
也許有人認為這有些許矛盾–反跨國企業、反全球化團體竟然也得靠暢行全球無阻的網路來進行反對運動,那不是也將自己擠入全球化潮流嗎?但事實並非如此,反全球化包括很多層面及各種議題,也許是經濟、也許是文化、環境、制度等,反全球化只是個概稱,並不代表反網路空間。企業政府力量遠遠超過人民之上,加上這些團體沒有太多奧援,沒有多餘資金,倘若不利用無遠弗屆的網路來連結彼此的意念與訊息,那麼又如何與有錢有權的力量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