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工業面對數位音樂的悲與喜

記者/楊青

近幾年來唱片公司營收大不如前,唱片工業對於數位音樂的韃伐聲浪似乎從未終止過,她們將矛頭指向免費數位音樂的下載及交換盛行,並透過各種法律手段企圖阻斷檔案交換軟體的興起,但當她們了解到此股趨勢木已成舟,勢不可擋之後,才漸漸的走出另一條路,也就是朝向收費制數位音樂下載一途。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唱片工業這幾年的情況。根據美國錄音產業協會RIAA所做的統計,整個九零年代中,音樂產業的規模從270億增至380億,約增加了40%,而美國的音樂市場約佔了全球的四成比例。但以美國來看,兩千年的CD專輯銷售量為九億五千萬,僅比1999年增加3.1%。再音樂娛樂工業越來越盛行的時代,成長可謂十分微小,唱片公司除了將其歸因於經濟不景氣之外,認為盜版及數位音樂的盛行都是主要禍首。

相信各位對於唱片公司與網路音樂下載平台的官司案記憶猶新。1999年RIAA認為P2P軟體Napster讓使用者免費下載數位音樂,對原唱片公司造成侵權行為,因此透過一波又一波的訴訟程序希望Napster能將有版權的歌曲過濾。2002年6月,Napster宣告破產,但資產隨即透過拍賣由Roxio公司取得,並於10月重新開放網站服務,並有收費機制產生。繼之,唱片公司與數位音樂軟體的紛爭陸續出現,例如mp3.com以及台灣的Kuro等,最後甚至演變為RIAA將目標對準那些收集數位音樂並提供分享及下載的網路使用者。

另一方面,唱片公司逐漸了解數位音樂將成為無可避免的趨勢後,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改變策略進而投入這塊市場,例如Universal Music GroupBMG一起建立getmusic.com,提供兩家唱片公司歌曲及歌手相關內容服務;Sony與Universal Music Group於2001年合資創辦一個新音樂網站pressplay,期與Napster相抗衡;另外多家唱片公司均與iTune合作提供音樂下載服務(但於去年pressplay又被Roxio收購,並由Napster創辦人繼續經營)。由此可見,唱片公司投入數位音樂市場的計畫不勝枚舉,並且持續進行中。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梭羅曾說:「網路帶來的經營危機,最早發生在音樂工業上,全球唱片公司如果沒有更新經營模式,數年內都會被淘汰。」而近年市場反應的事實也是促使全球唱片業者積極投入數位音樂市場。唱片公司曾經因為數位音樂的興起,失去部分消費者而感到憤怒,如今,卻可能因為投入數位音樂服務,獲取更廣大的市場,拓展音樂工業的另一塊天地。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