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的網路行銷

記者/楊青

最近Online
Publisher Association
(OPA)
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20002002年間美國的重要選舉中,參與投票的公民有68%曾上網瀏覽候選人網站,而沒有投票的公民裡也有42%的民眾曾上網參觀,由此可見,網站已經成為選民認識候選人的一個主要管道,不過台灣的政治人物似乎還沒有完全發揮網路媒體的功效。

根據Goffman劇場理論,認為世界是一個舞台,而人們在舞台上扮演著各種角色、自我呈現。後來,學者Dominick將自我呈現定義為個人企圖控制別人對其印象或感觀的過程。歷年來,我們都很清楚的看到政治人物對於自己形象不遺餘力的包裝,希望贏取選民的支持,而這幾年由於網路的發達,政治人物的宣傳方式也有一部分著力在網路行銷。

以台灣的例子來看,阿扁總統電子報網站以本土化及親和力為設計主軸,經常透過電子報的發送宣傳阿扁的政績以及意見,強調與支持者的聯繫,之前也曾在網站上賣起阿扁娃娃,做起生意。宋楚瑜夫人陳萬水的專屬網頁則是以「萬水姊姊生活網」為名,靠著鮮明的和藹婦女形象獲取支持者的信任。年輕女性立委邱議瑩則以「黑珍珠鄕情關懷網」保持與選民的互動

學者Mark
Bonchek
的說法認為,與傳統媒體相比,網路有三大促進政治資訊流通的優勢:轉帳、窄播,和媒體整合。轉帳指的就是資訊取得打破時間地域限制可隨時取得;窄播則是越來越多候選人網站將訊息傳遞鎖定支持者,目標行銷;而媒體整合則類似電視廣告放在網路上供下載,或利用網路空間將其他媒體無法清楚呈現的內容再次說明。


不過台灣仍有大部分的政治人物尚未體認到網站的力量,例如許多政治人物並沒有專屬網頁,雖有些是選民架設的後援會網頁,但這類型網頁缺乏雙向的互動。另外有些人在選舉期間會請人架設網站,選舉過後就任由荒廢,除此之外,更有大部分政治人物壓根兒沒想過要做個自己的網站。筆者認為這和台灣的選舉環境有偌大關係,如果候選人較具草根性,也不懂網路,那麼就根本不會想到利用網站與選民溝通;或是,僅僅想利用造勢晚會來拉抬聲勢,那又怎麼會想到虛擬社群的凝聚力量呢?

台灣政治人物喜歡說:拼選舉、搏感情!e世代人口逐漸攀升的同時,利用網路來增加互動、搏感情,或許才能抓住更多年輕支持者以及游離選民的注意力。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