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閔蕙
病毒行銷行之有年,收攬的廣大消費者呈等比級數迅速攀升,?企業帶來不少豐厚的利潤;而繼病毒行銷展開強勢攻擊後,「亞病毒行銷」也正式誕生,以一種巧妙的企業廣告偽裝術,化身為不利或詆毀該品牌的網上動畫、電影、消息等型態,輕鬆詼諧的劇情不僅輕易被網友當作電子郵件寄發,品牌知覺形象也悄悄深入人心。
相對於病毒行銷,轉型的亞病毒行銷亦漸漸被企業使用,不過不同於病毒行銷的正面訊息傳達,亞病毒行銷以不計形象的低萎姿態來換取大眾的積極認知,一般表現的手法是以粗陋的製作技巧翻拍原始廣告劇情,有些時候是將內容改編地低俗可笑,有些時候則是運用反諷或詆毀的拍攝角度,而這些翻拍製作的幕後黑手,大多都是原始廣告的知名國際企業。
使用亞病毒行銷,最普遍的方式是「故意修改照片」與「重新設計場景」兩種方式,此外在動畫製作上,手法會比原始作品來得租糙,讓接受訊息的網友誤以為是其他業餘作手所為,而不會將複製作品聯想到是企業本身的副行銷。因為一旦自我炒作的事實被事先暴露出來,身為亞病毒行銷的使命就消失了,電影內容不會引起人們的嘲笑,網友也不再迷失在病毒行銷的陷阱裡。
其實借助感染力強的亞病毒行銷,挾其低成本、高傳播力的有效散佈,的確吸引了不少國際知名品牌紛紛跟進,如百威啤酒、福特汽車、Levis 牛仔褲、萬事達信用卡等等,都被懷疑採用這種廣告偽裝術上網吸引消費者。不過也或許是低涉入感讓人印象深刻,這樣行銷結果往往節省不少宣傳費用,舉例來說,去年暑假,美國網站出現了熱門秀《Big Brother》的劇照,經過特殊處理的主角照片,因為滑稽而讓網友發噱,連帶地取得當時暑期《Big Brother 3》的高收視率。
年輕族群的市場大餅意味著行銷模式的轉變,利用亞病毒行銷廣告偽身的原理,原本的廣告信件很輕易就能升級為親友轉寄的非廣告信,不僅不容易被刪除,只要修改的劇情愈有趣,散佈的範圍愈廣泛,廣告的效力就愈無遠佛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