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虛擬活不下去?平面媒體的電子報之經營模式

記者/王偉臣

遙想當年兩大集團合併成美國線上時代華納(AOL
TimeWarner)是何等風光!這個被譽為全球最大的網路媒體,就在最近該集團的營運長皮特曼為了營運不如預期,遞出辭呈以示負責,雖說網路泡沫化,人們已經習以為常,但是這項人事的大地震還是給予人們很大的震撼,在網路基礎設施的改善之下,很多人紛紛認為影音資訊應該有其發展空間,但是美國線上時代華納的營運長換人,無異給這個說法很大的打擊,深究事件背後的原因,就是實體部分的營收超越虛擬,而導致人事的異動。將鏡頭拉回國內,平面報紙經營虛擬媒體的不在少數,那他們的經營模式究竟為何?將在以下為您探討。

首先就產品的部分,以國內三大報為例子,他們的新聞都不像明日報一般,是網路原生報,都是與實體報紙資源共享,當天報紙有什麼新聞,網站上就有什麼新聞,因此,就無法發揮網路的優勢-即時性,都要等到隔天才會更新新聞,所以平面報紙的網站祇是輔助性質而已,並沒有就內容對消費者做收費的動作。不過,三大報都設有資料庫供網友搜尋過去的新聞資料,而中時與聯合更是對此服務收費,讓消費者加入會員,即可搜索所需的資訊。而在價格方面,如前所述,有實體的平面報紙媒體的網站,無法對網友收費,除了兩大報能對該資料庫收費之外,以年費方式收費不限檢索次數,至於其他報紙都無法藉由自己的新聞網頁獲利。

在營收模式上,幾乎都是作為實體的輔助或是行銷工具,因此,都沒有什麼行銷策略,而在通路上都是藉由網路這個媒介來讓網友接觸該網站,除了聯合新聞網的EgoLife之外,很可惜的並沒有利用時下很流行的行動媒體,以簡訊發出即時的新聞或是流行資訊,以增加消費者接觸新聞訊息的機會。綜觀這些新聞網頁的市場定位,都不是以在網路上獲利為目的,而且所報導的資訊是包羅萬象,也就是綜合的新聞,如政治、財經、體育和綜藝等,並沒有報導單一新聞的專門化新聞網頁,這就是如前所述的,與實體互相援用新聞,而且非報紙集團的主體之故。雖然如此,這些虛擬的媒體還是對收費作出了一些努力,除了資料庫,聯合新聞網結合手機的簡訊服務,以及中時自由時報都有網路廣告和企業合作連結網站,作為收入的來源。

網路電子報除了專門化資訊,如iThome電子報等,其他都很難只靠虛擬的部份存活下,主要是因為消息的複製成本很低,除了股票等財經指數,民眾是否真的需要即時的新聞消息,最好例子就是明日報的倒閉。所以,要活下的去,還是得靠實體的支撐。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