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資料庫優勢 聯合新聞網現身說法

記者/陳致中

提到國內平面媒體的三大龍頭,大家都知道是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而在媒體一片網路話的聲浪中,這三大報挾著豐富的新聞資料、充裕的資金及讀者人脈,也成為網路媒體中不可忽視的勢力。其中,聯合報系所設的「聯合新聞網」,雖然成立時間略晚於中時電子報,但由於具有完善的資料庫系統,可說較為充分地運用了網路媒體的優勢。因此,我們選擇聯合新聞網作為探討的對象。

聯合新聞網成立於1999年9月。其版面風格強調不花俏、容易閱讀,且特別重視讀者查詢所需新聞分類的便利性。聯合新聞網除了首頁的「新聞提要」外,共有「本日焦點」、「重點新聞」、「國際新聞」、「體育新聞」「意見評論」等十四個下拉式選單。聯合新聞網的新聞分類大致按照平面報紙的分類方式,顯見聯合報系主要將新聞網視為報紙的輔助工具,並未特別針對網路加以分類。

不過,聯合新聞網最值得注意之處,還是它完善的新聞資料庫系統,也就是2001年2月上線營運的「聯合知識庫」。聯合報系自從2000年4月決定籌設聯合知識庫以來,一方面將新產製的新聞輸入資料庫,一面逐步回溯過去的新聞資料,利用光學辨識系統及人工校正的方式,將過去僅有紙本的新聞資料轉為電子檔。聯合報系預計在四年內,完成過去五十年來全部新聞的電子化工作。不過,目前聯合知識庫僅能查詢1988年至今的新聞資料。

除了基本的新聞查詢外,聯合知識庫還設有「專卷」及「剪報」的功能。專卷是針對某些特定人物、事件或主題而進行的新聞蒐集,例如「知識經濟」專卷、「華航空難事件」專卷等,對於想快速了解事件始末的讀者特別有用。剪報系統則是模仿過去利用剪刀、膠水和剪貼簿的剪報方式,由讀者建立自己的新聞分類,方便以後查詢。

整體而言,聯合新聞網雖然擁有目前全國最完善的新聞資料庫,但整體營運尚未跳脫輔助傳統報紙的角色。同時,儘管網路泡沫化的危機已稍為緩和,但聯合新聞網至今仍未找到穩定的獲利來源,可說是該網站的隱憂。目前聯合新聞網的資金與資料來源均仰賴傳統報紙,獲利來源僅有極不穩定的網路廣告,及資料庫所收取的會員費而已。而在目前網路「使用者付費」觀念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形下,聯合知識庫僅能象徵性的收取費用(會員期限兩年,普通會員2000元,學生600元)。

除了獲利的問題之外,聯合新聞網也尚未建立明確的市場定位,其網站內容、分類方式等仍然依照傳統報紙的模式。但網路媒體有其獨特的性質,不能完全套用平面媒體的模式。例如傳統報紙往往把當日的重要事件報導,分別陳列在「焦點新聞」、「重要新聞」、「地方新聞」等版面中,這主要是因為各版的空間有限之故。但網路媒體的版面空間是無限的,沿用這樣的排版方式,只會造成讀者的不便。此外,在「聯合知識庫」中具有專卷的設計,原本是一項便利的功能,但所謂「專卷」是把該主題的全部新聞加以收羅,因此每一專卷內容動輒數百筆新聞,對於想快速進入狀況的讀者,仍有不便之處。

總而言之,聯合新聞網雖然有龐大的傳統媒介勢力撐腰,且在資料庫的運用上居於國內領先地位,但仍然需要針對網路的特性加以改進,才能跳脫目前依賴者的角色。而儘快找到穩定的獲利來源,及確定市場定位,則是聯合新聞網未來的挑戰。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