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行動電子商務中得利?

記者/曾孟蘭整理報導

除了行動電話系統廠商、製造廠商之外,還有什麼樣的廠商在這充滿"錢"景的市場中,可以分一杯羹?從工研院在五月底所公佈的資料顯示,台灣1918萬的門號數,在87%的高普及率的成長之下,預計在年底即會突破100%。而傳統主要的語音服務,屆時也將需發展更多的數據服務,來增加服務及收入的多元性。而在行動通訊產業背後支援的軟硬體廠商,似乎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加入這場滔金的行列。

相較於電子商務,行動電子商務則多了其行動性,進一步地減少商務運作的時空限制。從日本DoCoMo的i-mode成功案例來看,系統業者在與其他內容服務供應商合作,提供消費者瀏覽或是線上購物服務的同時,所產生的各式金流、物流、資訊流交易、帳單管理、庫存查詢、皆為參與的企業帶來了新的獲利來源。

而推出行動電子商務解決方案的各大IT廠商,如康柏、IBM、HP也將分別從其利機切入。例如康柏將會以其iPAQ推進汽車業、製造業、醫療業,IBM則與一向合作密切的金融壽險業合作,而HP的MEB(Mobile
e-Service Bazaar)行動服務市集計劃,則是與思科、諾基亞等400家合作,一同推出服務。

在行動商務軟體方面,微軟也看準了這塊市場,希望能夠提供後端的伺服器平台。資料庫巨頭的甲骨文及ERP商SAP,也相繼提供從供應鏈管理到顧客關係管理等企業M化的解決方案。通訊設備大廠在行動商務市場中則是提供整合性的平台服務包括連網接取、帳務系統、資訊管理及安全機制等。朗訊、阿爾卡特、西門子這些為電信業者所提供的各式軟硬體配套服務,在行動商務後端做好完善的基礎準備,才能使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的服務更具吸引力。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