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內容付費之外

記者/林志峰

網路泡沫化加上全球景氣不佳,許多網站紛紛終止各項免費服務的情況之下,越來越多網路使用者逐漸認同「內容有價」、「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國內網路業者紛紛推出多種內容付費務。PCHome集團提供了包括IThome電腦報等30多份付費電子報,以財經專業資訊為訴求的鉅亨網普羅財經網亦先後推出了付費加值服務。UDNData聯合知識庫則是以其母公司聯合報系的龐大資源為後盾,提供付費資料檢索服務。而SmartNet智富網日前則與數博網共同公布了一份網友付費意願調查報告,似乎也是為其內容付費的推出暖場。

在智富網這份針對七千位位網路使用者(其中約有半數為該網站之會員)的調查顯示,有71%的使用者表示可能為加值理財資訊付費,而且年齡越高、收入越高的網友,對於內容付費的接受度,比年紀較輕、財力較有限的網友為高。內容網站的付費模式,似乎是一個不錯的經營模式。

 

看看國外的情況,eMarketer在2001年四月份針對美國網路使用者願意為什麼樣的內容付費的調查顯示,有11%的網友願意為新聞內容付費,願意為工作相關內容付費的網友有18%、至於娛樂/音樂則有20%、至於其他個人興趣則有49%。值得注意的是,有48%的使用者表示網路是工作相關資訊的主要來源。這個部分應該是值得發展的。

 

至於網友願意為理財加值資訊支付的價格,智富網的調查中,有五成七的使用者願意付費的金額在一年500元以下。根據交通部的資料,目前台灣地區上網際網路用戶數達834萬人,其中721萬人在最近一個月內有上網。若以這個數字作為一個基準來計算,推估一年光是在理財加值服務的會員付費部分,應該會有上億的市場。然而,因為此項調查的樣本有近半數為理財網站的會員,因此實際數字應還要向下調整。而且,可能還要由多家理財網站、網路券商等分食,光靠內容付費收入,似乎還不夠讓內容網站獲利。
 

相對於部分國外網站,能夠以全球為目標市場進行收費。在台灣的內容網站,似乎並不容易達到此種經濟規模。是故,應該能夠發展出多元的獲利模式。像是IThome電腦報同時提供免費的精簡版電子報,以兼顧發行量,試圖平衡收費後訂戶大量流失後,可能對廣告業務產生的衝擊。另外,華人商業網則是結合了華人商業台的股市資訊節目,提供0204付費股市解盤分析語音服務,再由網站與電信業者拆帳。另外,像是Smartcar以平面雜誌與網站內容相輔相成,亦是一個可能的發展方向。網站內容的授權費,無論是平面出版或是刊載於其他網站,也可能會是另一種收入來源。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