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HS看M-Commerce

記者/彭嘉慧

隨著網路的泡沫化,行動電子商務(M-Commerce)像是個新生兒一般,處處引人期待,處處得人驚喜。而國內電信業者也引進日本的PHS系統(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盼能擁有像日本一樣的高市場佔有率和行動商務的獲利。有別於以往的GSM系統,PHS的優勢是,低功率的電磁波、具有64-128K的傳輸速率與定位功能。其特色是可提供消費者以筆記型電腦、Palm、WinCE及PDA無線上網,但由於訊號涵蓋範圍小,因此初期僅適用於大台北地區。

國內業者盼能藉由推出日系的PHS,帶動新的行動電子商務。因GSM系統傳輸率僅9.6K,而使用WAP進行交易者可說是少之又少。而反觀日本,截至2000年8月止,日本PHS用戶數已經高達600萬戶,可說是相當驚人的市場佔有率。行動商務的龍頭典範,非DoCoMo莫屬,但為何在日本擁有高市場佔有率的行動商務,美國地區僅有6%。那麼台灣的發展模式會如同日本還是美國呢?

首先就地域文化來看,美國地大物博,人口壅塞與都市化程度相較於日本,則是俱有程度上的差異。加上美國PC與車輛普及率較高,因此大多數人會選擇在辦公室或家中上網購物,行動商務便顯的多此一舉。又美國大多數人雖在市區上班,但大多住於郊區,因此不適合僅涵蓋特定區域的PHS。反觀日本,都市人口密集,又大多以大眾捷運為主要的通勤方式,彼此網絡交錯,因此行動商務在日本遂得以快速發展。以台灣的環境觀之,似乎符合日本行動商務的特質,筆者認為這是業者引進PHS的原因。

其次,日本的PHS以青少年與主要消費對象,看準了青少年喜歡新奇又提供各種星座與定位功能的服務,甚至造就了一股偶像持機的風潮。台灣近期來的哈日現象可想而知,不論在日製手機和偶像模仿之間,再再都顯示了台灣青少年迎合日本口味的習慣。但手機目前的市場佔有率已達到飽和,人手一機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加上WAP用戶在體會到傳輸、內容與交易安全時,他們還會躍躍欲試新的PHS行動商務嗎?

排除手機問題不談,行動商務涉及的更是一連串的價值鍊。根據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的研究,其中包含了內容匯聚者(content packaging)、應用發展商(application
development)、終端設備製造商(terminal manufacture)、行動服務供應商(mobile
service provision)、網路營運者(network operation)、系統整合者(system
integration)
。這些都是行動商務成功的必備關鍵。若光靠PHS盼能打開行動商務的格局,則需先瞭解台灣地域文化、消費者特性與相關的終端建製與服務,終能創造一新契機。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