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電子交易市集的獲利模式與空間

特約撰稿/丁源宏

企業間電子交易市集(e-marketplace)似乎是當前越來越熱門的網路經營新模式,尤其因應台灣外銷為主的產業型態,電子交易市集的應用已有擴大的趨勢。然而,當媒體的鎂光燈大多投注在交易市集ASP的建置廠商上時,讓我們先從冷靜地想一想,電子交易市集是否真的適用於每一個產業?除了汽車、石油、塑膠、電腦等產業供應鏈已出現電子市集外,鮮為人關心的傳統產業是否也有應用電子交易市集的空間與必要?而電子交易市集的獲利空間又在哪兒?

目前已有學者根據現有的電子交易市集,整理歸納出以下五種分類:包括了(1)依物料採購內容區分而成的直接(direct)與間接(indirect,如MRO)市集;(2) 依買賣雙方的主導強度分為買方主導
(buyer side)、賣方主導(seller side)與中立 (neutral)市集;
(3) 綜合許多產業與不同採購內容的多樣(M
toM)市集﹔(4)依參與交易的對象多寡分為公開(public)與私人(private)市集;
(5) 依單一產業交易的深度分為垂直與水平市集。

電子交易市集靠什麼獲利呢?目前大部分的交易市集都是依賴當交易發生時所抽取的交易佣金。因此,唯有當加入市集的廠商與市集規模越來越大的時候,交易市集本身才能擁有真正的獲利。然而,在線上發生大量的交易,甚至是整座產業上至下游業者都能到線上來進行交易的境界,對任何產業的電子市集而言,應該都是一個理想的境界。就目前而言,能夠闖出一番名堂的電子交易市集大多以高價值、產能高、效率也高的高資訊密集度的產業為主,例如汽車業零組件上下游的供應鏈電子電腦產業,乃至於石化業等,這些市集所具備的共同特色在於,這些市集有的是由龍頭大廠來主導(非獨立性市集),為該產業引進電子市集的概念,並且運用該龍頭廠商在產業的影響力與資源,以教育性及試驗性的目的誘使相關業者陸續地加入﹔此外,也不乏傳統產業的市集逐漸出現,例如以農畜產品交易為主的電子市集,也開始在亞洲地區出現,其運作方式亦同樣為地區龍頭業者率先投入,以期盼帶動整體產業供應鏈的電子化,並達到進一步擴大市集,與其他市集進行串聯的可能。

不過,就目前國內所看到的交易市集,大多仍存在著許多人工運作的環節,例如企業間安全有效的金流機制並未落實運作,導致電子化的目的尚無法真正落實。況且,由龍頭廠商帶領的電子交易市集,亦可能有缺乏中立性的問題,但在兼顧中立性的前提下,又該如何創造利潤,吸引其他廠商(甚至是競爭廠商)加入,以活絡市集交易,是目前交易市集經營者所面臨相當兩難的地方。

電子市集的獲利空間應該不僅僅侷限於交易佣金的取得,更來自於降低整體產業生產成本促進經營效率,有效降低供應鏈體系中的摩擦與浪費,才能吸引更多的業者加入,長期而言,對於產業與市集經營者本身才稱的上為雙贏的局面。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