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配業者的未來與隱憂

記者/陳詩蘋

電子商務個人化行銷的方式,帶動了宅配業的發展。台灣的傳統物流貨運業者,多半是以企業為核心客戶,很少以消費者為核心的,民間快遞業者是以小規模單點往來的公司行號,為主要遞送對象,而個人消費者,則是以郵局體系為主要的郵寄方式。其實在台灣,宅配物流的通路型態巳經運作了一段時日,早在五年前國內即已發展出如郵購商的零階通路,也就是無店鋪販賣,並已在三年前開始賺錢,一部份國人早在電子商務發展之前,就巳經接受了這種消費模式。

就國內目前的宅配模式來說,不論是傳統的貨運或快遞公司,其中包括了郵局和各大報社的派報體系等,或者是新興的通路系統如資訊界的聯強捷元、以及統一全家萊爾富等超商物流、或是家電體系的物流配送系統,都被視為重要的電子商務物流體系的重要提供者。但聯強國際的總經理杜書伍即指出宅配系統未來發展的隱憂,他認為在電子商務模式下,雖然金流和資訊流效率大幅提升,促使成本大幅下降,但物流卻從通路往下游直接走到消費者,由於交易筆數更多而鎖碎,反而增加了物流成本,據他的估計未來的物流成本將佔EC商流成本的80~90%。目前國內許多購物網站的營運,往往也低估了電子商務的庫存問題,電子商務中的庫存管理是很重要的,因此宅配業者應相當注意「反應時間」(Response
time)的問題。

另外許多宅配業者在宅配業務運作上了軌道之後,開始進貨銷售並成立實體店面。以往針對顧客的宅配需求,均利用既有資源配送,不過愈來愈多的宅配需求,讓宅配業者無法負荷,因此像是由新光保全新竹貨運國眾電腦等集資成立的宅配國際及由快遞業者超峰速件轉投資的峰連宅配,都開始設立實體商店–「宅配電子超商」,除了作為物流的轉運點之用,宅配電子超商也準備貨架及冷凍架,陳列一些飲食及日常用品,具備一般便利超商的功能。如果現場並沒有消費者想要的東西,店內將設有上網機台,讓消費者直接點選,一樣可以在隔天配送到府,消費者只要在收到貨物時付費即可。然而國內超商體系的市場巳經成型,這些宅配電子超商能否順利卡位,甚至負擔實體店面的運作成本,應是未來觀注的焦點。

最後宅配業者在未來台海兩岸三通、以及兩岸加入WTO的因素發酵下,進出口的貨物量將大幅成長,除了可以規劃進駐大陸市場以外,台灣本身的業務量勢必是發展的重點,因此規劃港口、機場的物流中心、投入國際物流市場,宅配的未來將可以成為貿易供應鏈的物流整合服務(Total
logistic)。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