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t-com死亡模式

記者/丁源宏

網路泡沫危機已經不再是危言聳聽的新聞,當媒體的報導逐漸退燒,人們對於網路的信心逐漸消失(甚至避之唯恐不及),網路企業似乎走地越來越形單影隻,甚至還遭逢實體品牌業者的公然挑戰(如Napstermp3.com的例子),網路真的那麼可懼嗎?網路業者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方向,且讓我們先觀照許多命運乖舛的網路企業案例,了解網路企業的「死亡模式」究竟為何?或許就會有一番新的體悟了。

數年前資金充沛的網路市場,憑著一股理念與創意,一夕致富並非夢事,然而隨著網路企業獲利狀況不佳,同時又未能有正確的資金流量模式收入模式、與利潤模式之下,在網路上建置電子商務似乎成了許多人的惡夢。美國著名的例子之一網路超市Peapod,便是一個典型從聲名大噪到資金告急的案例。Peapod當初以網路中介服務商自居,與許多實體超市合作,當消費者在Peapod網上訂貨後,Peapod就會替顧客到實體超市選購便宜又大碗的商品。雖然立意相當不錯,但可憐的Peapod由於必須與實體超市合作,並一同分享利潤,導致利潤微薄,在這樣的經營模式之下,獲利情形未見好轉,導致投資者對於Peapod信心大失,結果又導致該公司股價疲軟,資金更形短缺,債務遲遲未解,公司營運狀況只得越來越糟。

這樣的例子在近些年來屢見不鮮,也是許多B2C的網路企業始終走不出的死胡同,目前市場上雖仍以B2CB2B的為主要大宗。但不幸的是,顯然國內目前亦以B2CC2C的營運模式最難獲利。為何一牽涉到C(顧客),營運狀況就不見好轉呢?難道這是一種詛咒嗎?事實不然,讓我們簡單分析一下:目前網路企業提供顧客的商品可粗略分成兩種,一種是無形的商品,如會員制研究報告付費下載音樂電子書等等,皆可透過網路傳輸下載,網路本身便是這類產品的通路,然而在目前網路頻寬不足,以及傳統實體商品業者的杯葛下,生存空間備受壓抑,施展空間未見開展﹔另一種則是有形的產品,如書籍CD生鮮食品等,這類產品除非網路業者自有通路與物流系統,否則多須與相關下游業者合作,才能將將銷售服務完成。此類網路企業多以網路中間商自居,然而無奈的是,純網路出身的中間商必須與下游實體物流業者分享利潤,這種營運方式往往也只能造成利潤空間有限,在網路購物的市場受限的情形之下,能夠到達損益兩平竟也成許多業者目前最大的期望。

在粗略的分析之後,不難發現純網路出身的企業在經營上紛受限制,除了要擁有正確的獲利模式與收入模式外,更應該有健康的資金流量觀念,許多網路企業在剛開始時便投入大筆資金在行銷費用上,大量燒錢」的結果卻不見有持續的顧客淨流入。因此,健全的企業體質是必須的,dot-com死亡模式只會發生在有問題的企業體質身上,換句話說,在網路做生意同樣要穩紮穩打、按部就班,在可靠的獲利模式確立後再出發,會遠比單靠理念維持營運要安全許多。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