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慧興起此時,人們開始討論它如何影響人類的網路搜尋行為。傳統的網路搜尋引擎是依照關鍵字與相關性,提供一串可能有用的網站連結,使用者必須自己逐一點開、比對、消化,最後才下判斷。人工智慧的出現,則提供另一種全新的方式,它並不只是丟出連結,而是整合資訊後,直接生成一個「參考答案」。這樣的模式,表面上比搜尋更便利,卻也帶來新的風險。因為答案看似完整、語氣自信,人們很容易忽略它其實只是「參考」,並非絕對正確。
在茫茫網海中,你可以找到數不盡的資料,然後自己判斷該信哪個。這樣的判斷權本來就在你手上。人工智慧的回答其實也是如此,你依舊可以選擇相信或不相信,甚至應該比對不同來源再下結論。但問題在於,當人們習慣向 AI 提問,不論是知識性的問題,或是生活上、甚至情感上的困惑時,就容易誤以為它能替你做決定。如果 AI 無意間指引了一條錯誤的方向,而你卻毫無保留地跟著走,出了事之後,又能回頭怪 AI 嗎?
人工智慧與網路上的無數網站,本質上都只是「參考答案」。然而,有些人卻將它視為能帶路的導師,甚至用來規劃感情、事業或人生方向。這無疑是自尋風險。畢竟,從生老病死到今生前世,人生問題層出不窮,而這些問題本來就不該交給一個沒有責任能力的機器人來回應。如果真的需要幫助,去找專業的占星師、心理諮商師、醫師或法律顧問才是正道。該花的錢不應省,因為專業人才提供的意見背後有其專業訓練與責任感。
試想,你在重要關頭卻為了省錢,將人生重大抉擇託付給一個沒有信譽、沒有責任的人工智慧,這不是荒謬嗎?連專業人士的建議都有可能不完全正確,更何況是無須對你負責的機器人?所以,當家屬因孩子受到 AI 負面影響而想告 AI 公司時,或許更該反過來追問:為什麼孩子會選擇找機器人,而不是向父母或專業求助?
其實,二十幾年前網路剛興起時,情況也很類似。那時候同樣充斥大量真假難辨的網站,甚至新聞資訊也是漫天飛。面對這樣的混亂,才會出現專門查核的機構或平台。換句話說,資訊媒介一旦普及,人們自然要學會培養篩選能力。今天換成人工智慧,也是一樣的道理。你信誰?怎麼信?這些問題其實回到個人的判斷與責任。
因此,當人們得知一個答案的來源是人工智慧時,對其可信度自然會降低。因為你相信專業人士,是基於他們至少有聲譽與專業背書;但人工智慧沒有名譽可言,它只是演算法的產物。這正是人類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必須直面的挑戰:資訊來源越多,越需要謹慎選擇。
那麼,在這個資訊氾濫的年代,誰才是良方?答案不是單一的。人工智慧是強大的工具,可以協助整理方向、提供多種思路,但它不是最後的裁判。真正的解方是「人與機的合作」:高風險領域交給專業人士,把 AI 當作參考書,並且養成比對與查證的習慣。同時,社會也需要教育、家庭與制度,共同提供指引。唯有把 AI 當工具,把專業當護欄,把懷疑精神當日常,這三者結合,才是資訊時代真正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