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提到在人工智慧浪潮之下,每個學生都必須知道人工智慧「可能」如何影響自己的人生與求職。如果你還不覺得人工智慧會影響你的人生,那你可以先去ChatGPT試試看,問幾個問題,會得到怎樣的答案。
我認為在教育方面面臨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學生求取知識的管道更加多元,而間接影響老師的存在感與威望。在過去只能看看書或聽老師講解,所以老師說什麼,答案大概就是什麼。後來網路興起之後,加之維基百科現世,學生抄答案都直接抄到網路上了,甚至連錯誤的答案都照抄不誤。
而現在人工智慧還可以彙整網路資訊,變出一串答案給你參考或抄錄。每個人問同一個問題,人工智慧可以換句話說,變成每個人各自的參考答案。難怪學校老師會不高興。但反過來問,我們不是就更該改變教學策略嗎?為什麼我們還在教學生「知識」,而不是教他們判斷「知識」,或者讓知識進入自己的人生,改變自己的思維?
多年前我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就有自稱開明的大學教授,自以為是世紀級的老師,但你寫的報告,你的研究方法,其實都依照她的做法(儘管她表面不說);如果沒有依照她的做法,就算你用別的方法寫得再好,她一樣藉故嗤之以鼻。因為你就是沒有按照她這位世紀級的老師的方法,她當然給你低分。
人工智慧崛起之前,就已不該學習樣板知識,避免說一是一,無法舉一反三;人工智慧崛起之後,機器人如影隨形寄生在電腦,未來甚至寄生在耳機、眼鏡、手錶,那你還花時間追求樣版知識、樣板方法嗎?那些教授學問的老師,課堂上可以以老師的身分居高臨下壓制學生,但他們壓制的了如影隨形的機器人嗎?學生當場屈於淫威不便反駁,但學生配戴的耳機、眼鏡、手錶,當下就開始分析老師的說法,然後評比。
有些老師為了讓學生專心學習,禁止學生使用筆電、手機之類的電子產品。其實這招只能對小學生或中學生有意義。等人都念到大學了,你還能禁止他們用這些產品嗎?
所以,人工智慧在教育上,真的就讓真的有內涵的大師鶴立雞群,而讓樣板老師更顯得狼狽不堪。不過台灣高等教育已淪為廉價商品,學生可能也分不出或懶得分誰是大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