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區塊鏈與數位創作的結合 爆紅的NFT如何影響生活

記者/鄭竹秀

2021年3月份,一件加密藝術作品在紐約佳士得(Christie’s)拍賣會中,拍賣出6900萬美元(約新台幣19億元)的高價,引發了人們對NFT的關注。不過,早在此事件爆紅前,NFT形式的數位創作已存在區塊鏈交易了,這波熱潮隨著佳士得宣布首次以「非實體」數位藝術創作、以太幣作為交易幣的進行拍賣,讓NFT跟著人們對區塊鏈的關注一起爆紅,成為Google上的熱搜詞。

美國數位藝術家Beeple的作品「每天:最初的5000天」(截圖自/Twitter)

什麼是NFT?非同質化代幣有什麼特色?

NFT,又稱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一般提到的同質化代幣像是錢幣、紙鈔,每個貨幣的價值具有一致性,也可以互相被取代,而區塊鏈中最常見的比特幣(Bitcoin)以太幣(Ethereum),也屬同質化代幣的一種。非同質化代幣又稱「不可替代代幣」,顧名思義,每個NFT都具有獨特性,並且無法互相取代,如同每張電影票、簽名球卡等物品,都是不等價且無法被分割成更小的單位。

這種新型的數位資產NFT有以下幾點特色:

  1. 由於上述NFT的獨特性,能夠維護NFT的產品的稀缺性與價值,防止被偽造,顛覆過去網路時代複製且無法朔源的現象。對於藝術家而言,能夠保有著作權來保障創作者的權益。
  2. NFT的交易模式允許創作者能夠直接販售,不須透過創作平台或與銷售中介分潤,提供創作者一個直接獲得外界支持的管道,減少被平台的剝削。
  3. 透明度高、且易於追蹤。因為所有資料都儲存在區塊鏈中,任何人都能查詢到NFT的發行時間、數量、轉手過程等資訊。

台灣與國際間NFT的廣泛應用

NFT最一開始的起源「謎戀貓」,手機也能玩。(截圖自/HTC官網

 

根據數位時代的統計,2021年NFT應用分佈主要仍以「收藏品」、「藝術」用途為大宗,其他則應用在運動、遊戲相關的領域。但你知道,NFT最一開始的起源是來自於一款「謎戀貓」(CryptoKitties)的遊戲,架構在區塊鏈技術上,以數碼貓收集與繁殖為主的遊戲模式,每一隻貓咪都是獨一無二,都是加密收藏品。

目前比較廣泛地應用在數位藝術、音樂版權的創作,例如最有名的一件加密藝術作品為Beeple的「每天:最初的5000天」,還有許多迷因梗圖也爭相被高價拍賣。台灣方面,華語流行樂知名男歌手周興哲、R&B 小天后 Julia 吳卓源,都先後發行了NFT音樂專輯與單曲;YouTuber「阿卡貝拉CACA&BELLA」也跟上熱潮,推出限量100套的 CG 動畫的NFT創作。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有趣的NFT形式,像是Twiiter執行長Jack Dorsey將自己15年前發出的第一則推文公開拍賣,最後成交價價值近280萬美元。今年東京奧運也與遊戲公司nWay合作,推出NFT奧運徽章。Gucci、虛擬潮牌RTFKT Studios也發行NFT相關虛擬鞋,即使無法真的被穿上,卻還是擋不住年輕消費者的熱愛。

Banksy傳出的NFT詐騙案,安全性浮上檯面?

NFT也不是毫不存在風險,今年9月初,在全球最大的NFT買賣平台OpenSea上,傳出NFT詐騙案,這事件來自一名英國知名作家Banksy。一名買家在Discard中得知 OpenSea上有人販售 Banksy 的NFT畫作後,便隨即在OpenSea上點選詐騙賣家的網站,並以價值33萬美元的以太坊得標,直到一小時後才驚覺拍賣都是假的,最後雖然詐騙賣家將錢退還給買家,不過這起騙案卻也顯現NFT上的安全與隱私問題。

網路詐騙防不勝防?要怎麼避免NFT釣魚,示意圖。(取自/Unspalsh

 

隨著NFT的熱度上升,越來越多詐騙數量開始如雨後春筍的增長,許多仿冒NFT的平台出現,以「官方」、「權威」等字眼吸引買家的注意。因為NFT雖具備去中心的特性,但在技術上無法識別創作者的真實身份,反倒給盜版販賣、詐騙者提供便利,監管機構也難以控制。

爆紅後的下一步,泡沫化還是趨勢化?

「NFT創造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讓一般民眾能把生活中的事情變成NFT,另其產生價值,網路上非常知名的柴犬迷因圖就是相當好的例子。數位資產交易集團MaiCoin執行長劉世偉認為,目前NFT正值發展初期,一定會有炒作或投機的狀況發生;有些人憂心,NFT會如同2017年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行)一般,最終走向泡沫化。然而現在主流NFT的應用,仍以創作者與購買者為主,尚未普及到一般生活的應用面,倘若未來房地產、證書、活動門票等實體物品,都能透過NFT虛擬化並在法律的規定下,自由的交易,或許能重塑數位資產的詮釋方式,也能逐漸成為發展的趨勢。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