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區塊鏈上的金融新趨勢 加密貨幣如何建構虛實新世界

記者/黃婷容

你有聽過比特幣(Bitcoin)嗎?隨著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自2009年發跡以來,一股關注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的風潮漸漸於投資圈興起,加密貨幣儼然成為新興金融投資的重要代名詞。不過,在了解加密貨幣的興起背景與特性之前,當務之急先是一窺加密貨幣背後最主要支撐的運算邏輯-區塊鏈。

■ 加密貨幣成為區塊鏈中新興金融投資的重要代名詞。(圖源自 / Unsplash)

區塊鏈(Blockchain)

區塊鏈是一種經由密碼學保護且串聯內容的文字紀錄,每一個區塊運用莫克爾樹(Merkle tree)演算法,寫入包含前一個區塊透過加密雜湊、時間戳記與相關的交易資料,此設計使得區塊內容很難被串改,區塊鏈技術串接的分散式帳本可以有效紀錄交易資料,具有相當程度的安全性。

數位貨幣、加密貨幣正是區塊鏈技術最大的應用。「區塊鏈」最早是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於2008年發表的論文《比特幣:一種對等式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中提出,並在2009年創建比特幣網路,成功開發出第一個區塊,自此加密貨幣的時代正式來臨。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為加密貨幣相當重要的概念。「去中心化」意旨貨幣不需經過第三方中央機構發行,而是透過區塊鏈自主管理。因此,誠如區塊鏈繁複的加密技術,使人們無法竄改交易紀錄或是偽造貨幣,在不經由中央機構監管的系統中產生持有者們的共同信任價值,現階段不同的區塊鏈技術,也採用不同的共識機制確保交易的正確性,如有POW、POS、DPOS、PBFT等等。

■ 區塊鏈的加密技術,無法竄改交易紀錄,提高安全性。 (圖源自 / Pixabay)

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

在了解加密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後,可以得知,加密貨幣為一種建構於P2P(Peer-to-peer)的網路中,使用者藉由一個去中心化的交易系統,透過對等的網路進行交易,輔以密碼學設計,提升整體的安全性。其中,加密貨幣的五大特性使其在新興金融服務中,佔有相當重要的革新地位。

  1. 去中心化:此特性為區塊鏈技術的核心,使用者的每筆交易無須經由第三方機構,如銀行、清算中心、電子支付平台等,任何人都能透過可連網之數位裝置進行收付款,利於簡化流程與監管,同時也不再需要支付手續費。
  2. 公開透明:每一筆交易資料都會清楚地記錄於區塊鏈中,使用者均能看到完整的交易價格、內容與進度資訊。
  3. 匿名性:加密貨幣使用的電子錢包是由一連串代碼組成,具有高度匿名性。不過,此特性也容易出現洗錢等犯罪行為,為解決此現象,多數國家規定用戶提領與儲值時,需使用實名制登記。
  4. 不可逆性:建構於區塊鏈技術之中,進行加密貨幣時,沒有特定機構可以協助退款或是修改金額,當交易完成後,資料便無法更改。
  5. 稀少性:不同於法定貨幣由中央銀行統一印製鈔票,容易出現貨幣貶值或是通貨膨脹現象,許多加密貨幣在發行中設有上限,如比特幣總量只有2100萬枚,預估於2140年將全數發完。

根據上述加密貨幣的五大特性,足以發現區塊鏈金融有助於實現「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ng)」的期許,加密貨幣的使用規範彰顯眾人平等,均有相同機會與責任於共享的金融服務當中。

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種類介紹

  • 比特幣((Bitcoin)

比特幣為第一個以區塊鏈技術發行的加密貨幣,於2009年創建,「供給有限」為主要特性,此外,比特幣價值儲存的地位始終是幣圈的價值信仰,目前為加密貨幣中市值最大的幣種。

以太坊於2014年建立,被稱為「第二代區塊鏈平台」除了擴展原有的區塊鏈應用外,最著名的特色為「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概念類似於開放原始碼的Android系統,可以從中開發出各種去中心化的應用程式(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 DApp),許多使用者相當看好以太幣在未來將能取代比特幣的龍頭地位。

■ 加密貨幣市場多元,專業交易所上市種類已達1600多種。(圖源自 / Unsplash)

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的現在與未來

區塊鏈金融產品為近年眾人的新寵,話題度火熱的同時,也帶來加密貨幣將面臨的挑戰。根據資料顯示,2021年加密貨幣整體市值已在4月首度突破2兆美元,5月時更是衝到2.5兆美元高點,比特幣價格來到6萬美元新高。光鮮亮麗的財報數字背後,卻隱藏著巨大風險,比特幣在4月份一度飆至64829美元高點,卻又在6月跌破30000美元,波動價格相當劇烈。其原因為加密貨幣有限且高度缺乏彈性的供應量,使得價格波動異常機率高,市場存在許多投機買家,相當符合泡沫資產的特性。

此外,太過於耗費能源也為加密貨幣備受爭議與挑戰之處。根據比特幣能源消耗指數(Bitcoin Energy Consumption Index)研究顯示,單次比特幣交易,相當於73萬筆VISA信用卡交易將產生的碳足跡。許多國家對此能源傷害也祭出重罰,如中國政府明令「禁止挖礦」,按照四川省的規定,當地清查近26個疑似加密貨幣的礦場,所有礦機被集體斷電。

與此同時,加密貨幣的交易也存在許多風險,各國政府也紛紛出手管制,如英國、日本與今年6月,均要求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停止運營。台灣也在7月上路《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辦法》,明令要求業者落實實名制,強力糾察洗錢或是資恐交易。

加密貨幣無疑替區塊鏈金融商品引起一陣強勢的風潮,支持加密貨幣者深信區塊鏈的虛擬經濟將會持續擴大,反之,反對者則稱加密貨幣背後沒有完整的價值支撐,最後仍將走向泡沫化。金融科技為一個雙面刃,使用者既能夠透過使用新興科技增加個人財富,同時也可能存在著不確定性的風險與法規究責。正反立論將持續上演,加密貨幣的出現彰顯了一種新的可能,是否只淪為一場投機熱潮,未來仍待大家細細檢視。

■加密貨幣高速崛起的同時,也為能源、法律帶來隱憂。(圖源自 / Unsplash)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