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電商新型態 低門檻高互動的社交電商

記者/鄭竹秀

社群媒體的興盛改變了人們使用網路的習慣,根據資策會統計,台灣人有近8成每天使用手機時間超過2小時,在每天使用App類型佔比中,社交通訊類就佔了80.9%。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傳統電腦經營的電子商務,開始轉向只用手機就能管理與銷售的移動電商發展。這種透過社群平台直接與消費者互動的經濟模式,又稱社交電商。

 

電子商務最新趨勢

何謂「社交電商」?顧名思義就是將社群媒體以及購物兩者結合的一種新興電子商務。個人在FacebookInstagram平台上,透過直接地與使用者們互動、建立個人的影響力以及口碑行銷,進而達到推廣與銷售的一種模式。

■ 社交電商示意圖(截圖自/Jakob Owens on Unsplash

過去傳統的電商,是以提供產品及服務為主要目的;而社交電商則是以「人」為出發,建立起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的連結,並透過社群媒體的傳播性,搭配按讚、留言的方式,分享並建立口碑。像是微信上的拼多多LINE群組團購,還有Instagram與Pinterest也開始發展各自的微型交易等。

 

各種案例與比較

在「中國移動互聯網2018半年大報告」裡,將社交電商分成四大類,分別為:拼購型、內容/導購型、KOL社交型、商城服務型。拼購型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中國的「拼多多」,由使用者發起邀請,等待他人一起拼單,就能用更低的價格買到商品,竄紅速度非常快,僅成立3年便在美國上市。還有內容/導購型的「小紅書」,從原本的社群討論平台轉為電商發展,有許多的使用者在平台上分享產品體驗,還有利用網紅導購等方式來吸引消費者,目前使用人數已高達5億多人。

在疫情的衝擊之下,今年的5月19日Facebook宣佈推出Facebook Shops。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建立免費商店的形式,同時支援第三方支付服務,正式進入購物的領域。而在台灣常見的「微商」,最一開始是從中國傳入,原先是透過微信開團銷售的方式,如同現今在Facebook社團或者LINE群組的團購訊息。除此之外,Instagram也出現了許多網紅擔任起產品的代理經銷,用長期累積的粉絲忠誠度作為基礎,將追蹤人數轉換成購買數量,來開拓自身的賣場。

■ Facebook Shops 介面(截圖自/Facebook

一加一大於二 社交電商所存在的優勢

使用者都可能是消費者,潛在商機大。一般傳統電商的模式是當消費者有需求時,才會進入到該平台進行選購。而社交電商的優勢在於,現今的人們每天都會投入很長的時間在社群平台上,當使用者能夠直接在社群平台上購買產品,其獲得的購物體驗也更加流暢。而此時所有平台的使用者都將成為潛在的消費者,獲取客源的成本降低,也增加許多的商機。

透過社群媒體的互動,容易與消費者建立情感關係。社交電商的優勢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在朋友或者KOL的推薦之下,對產品更容易產生興趣與信賴。不僅如此,消費者也能與賣家進行可以即時的回應,獲得更完善的服務體驗。

分眾時代,個性化內容易打中特定客群。透過社群媒體將消費者分群,像是追蹤KOL或者相同朋友圈的使用者們,其中有較多的重疊性以及共通點,讓受眾的輪廓越明顯,並且帶來正向關係,提高使用者的互動黏著度。

最好的廣告:使用者的口碑行銷。藉由社群平台的傳播性,讓好的產品能夠透過分享轉發的方式,將產品一傳十、十傳百的擴散出去,並且獲得良好的信譽。

 

面對的挑戰以及未來展望

未來社交電商的趨勢會越來越多元,勢必也會迎來一些挑戰。商業的最終目的是銷售,如果社交平台越來越多的商業化出現,很可能會得消費者心生厭煩,甚至產生抗拒。因此在進行社群營銷時,必須衡量好界線,才不會因為太過商業而造成反效果。

在這個人人都有機會成為網紅的時代,社交電商將逐漸地去中心化。要在這個市場中勝出,商品品質和消費體驗無疑是關鍵。在以「人」為本的社交電商中,除了好評的正向影響外,負面的評論也會透過社群的傳播,失去越來越多客戶的信任。因此必須擁有良好的誠信,才能贏得更多的消費者的喜愛。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