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忠誠反被當盤子?電商利用大數據「殺熟」老客戶

記者/張萱

一年一度的雙11節要來了,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人們不能出國旅遊,只能藉由網購讓荷包「洩洩憤」。網路購物由於少了某些固定成本,價格上往往比實體店便宜,消費者也樂於索取各式優惠券,有種「買到賺到」的感覺,但你知道身為網購平台的忠實老客戶,反而會當作盤子嗎?

最近中國大陸報導了一個新聞,北京一位韓小姐有兩個某電商平台的會員,一個是頻繁使用12年的老帳號,消費累積已達到人民幣26萬元(約新台幣111萬),另一個是註冊5年的帳號,約只消費了人民幣2千多元(約新台幣9千多元)。有天韓小姐上該平台購物,不小心用成較資淺的帳號,結帳時赫然發現新會員竟然比老會員便宜了25元,讓她相當氣憤。

事件經央視曝光後,該電商平台解釋,系統會根據帳號資訊,自動發送給新用戶優惠券,並非每個帳號都拿得到。這個解釋讓消費者直呼簡直是欺負老客戶,這個舉動被形容成「殺熟」,意思是利用熟人對自己的信任,採取不正當手段賺取錢財。

這個「殺熟」的動作在商業社會層出不窮,舉凡電商、機票旅館、外送等各領域都看得到這種手法。尤其現在業者掌握大數據,透過蒐集個資來對不同目標消費者進行區別定價和優惠策略,實行「價格歧視」。

這種情形在台灣也很常見,舉兩個例子,去電信商辦門號綁約,業者為了吸收新客,往往要新用戶或NP(移轉門號)才會比較優惠,待在原電信的老客戶往往是最吃虧的;另外超商、電商和外送業者有時會隨機發送優惠券到APP,根據網友的回報,時常或定期去消費的人反而收到券的機率偏低,網友自嘲是「不離不棄,被當北七」。

面對業者這樣的「殺熟」行為,難道只能任他們宰割?網路上有人教了幾個撇步,其一是「偽裝操作」,像是盡量領優惠券再下單,如此才能被系統判定為價格敏感者,才會多推送較優惠的商品給你;又或是不要一直用同個帳戶,偽裝成新用戶或是流失用戶,一旦被認定成忠誠的老客戶,可能就只有被宰殺的份了。

另一個方法為盡量保護隱私,減少數據曝光的機會,例如關掉手機定位、不以登錄的狀態瀏覽網頁、限制對方取得你的相片等資訊的權限,不過這種方法太難了,在這生活和網路綁在一起的時代,實在很難置身於大數據的洪流之外。

雖然殺熟的現象普遍存在,卻沒有半個業者會公開承認,而且大多數時候也不算犯法,所以這個手法將會持續實行下去。總而言之購物這檔事一直都是買賣雙方的角力,在雙11恣意蝦拼之餘,也要注意商家促銷手段,別被各種優惠障眼法沖昏頭,理性購物才能免於荷包遭受不必要的剝削。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