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掌握未來 台灣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

記者/李祐萱

行動支付成長快速,根據資策會 (MIC) 2018年1月發布的《台灣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顯示,台灣使用過行動支付的人,從過去2年的19%提升至39.7%。而2018年國人最常使用的行動支付第一名為LINE Pay (22.3%) ,Apple Pay (19.9%)、街口支付 (19.7%) 則緊追在後。然而依據金管會2016年的「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指出,台灣電子支付比率為26%,遠低於鄰近的南韓77%、香港65%、中國56%和新加坡53%。在高喊行動支付當道的年代,除了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家業者的相互配合,更需要改變消費者端最根本的使用習慣,才能在百家爭鳴的支付業者間,選出最有利的消費方式享受生活。

行動支付大不同 台灣行動支付市場

行動支付 (Mobile Payment) 是透過行動裝置所啟動的支付行為,能取代實體的信用卡、票證或現金等支付方式。而「行動支付」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其中又可分為「電子支付」、「電子票證」以及「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與電子票證同屬金管會管轄,第三方支付則交由經濟部主管。三者最大的差異在於,電子支付的帳戶可儲值、轉帳;電子票證的帳戶可儲值,但不可轉帳;第三方支付則無法儲值與轉帳。市面上如歐付寶、街口支付等都屬於電子支付類型,悠遊卡與一卡通則屬於電子票證。

至於民眾經常聽到的第三方支付,市面上已有超過6,000家業者,包括Line Pay、Pi 錢包等。LINE Pay挾帶自身是通訊軟體的優勢,擁有龐大潛在用戶,台灣目前已有290萬人註冊LINE Pay服務。LINE Pay最多能同時綁定4張信用卡,若綁定五家特定銀行的信用卡,刷卡後就能獲得LINE Points或是現金回饋。而在台灣排名第二的Apple Pay則是另一種新型態的刷卡方式,與第三方支付截然不同。Apple Pay依裝置不同,可綁定8至12張信用卡,主要功能為讓手機成為虛擬信用卡,消費時只需用手機感應支付即可。但目前支援店家相對較少,部分店家也需綁定特定的銀行信用卡。

■Line Pay為台灣目前國人最常使用的行動支付第一名。(截圖自/Line官網

政府高喊行動支付 台灣面臨的困境與未來發展

行動支付在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建構一個生態圈。以中國為例,中國銀行服務相當不友善,信用卡普及度不足加上偽鈔問題嚴重,因此建立出龐大的行動支付市場。相較之下,台灣發展行動支付並非是解決上述問題,而是透過打造一個能與生活結合的支付生態體系,藉由多元場景的應用,帶動支付體系的活絡。從消費習慣著手改善,才能在這樣的場景下享受支付與生活結合的便捷體

驗。

■信用卡與現金的普及,是推動行動支付所將面臨的困難之一。(截圖自/shutterstock

面對競爭激烈的多元支付環境,現金的方便程度其實不亞於行動支付,相對支付場域也較多元,因此要建構出更高的誘因與更明顯的體驗差異,才能養成行動支付的使用習慣。再者,多款支付工具缺少整合的平台,遇到不同通路只能選擇不同的支付軟體,對消費者而言並沒有更便利,可見通路廣泛程度與各平台功能的水平整併應被列為重要議題。除了政府支持外,更需要各家業者在推行的同時,對消費者進行使用習慣上的宣傳,才能創造雙贏的局面。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