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浪潮 智慧賦能的機會與偏見

記者/陳怡姍

2001年,電影《A.I.人工智慧》上映,促成了大眾對於人工智慧的第一次接觸;16年後,由前Google全球副總裁李開復與Google工程師王詠剛共同執筆的《人工智慧來了》一書,火熱上市。分析預測人工智慧如何加值應用於產業界,又將如何翻轉人類日常生活,從教育與個人發展變革至智慧醫療創新應用落地。2017年被譽為「AI元年」,於此同時,人工智慧加值創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AI帶來什麼樣的商機,對各產業而言都是福大於禍嗎?我們又應如何看待人機關係,與其造成的變革呢?

智慧應用不設限 台灣優勢在哪?

人工智慧浪潮來襲!AI應用技術被視為新興的核心能力,且在各國競相角逐智慧應用市場上,亦成為新的國際競爭力指標;人工智慧產學研聯盟召集人楊弘敦先生指出,台灣的AI發展,對外,物聯網、智慧機械及智慧醫療等產業均受到國際肯定,對內,政府與地方也積極投入AI技術專才、通才的培養;今年3月初,人工智慧學校與中山大學合辦的「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南部分校」也開立第一期經理人週末研修班,投入台灣南部地區的AI人才培育。AI創新應用仰賴人力資源整合與電腦運算能力的提升,為此2018年科技部亦推動4大AI創新研究中心,積極發展注入AI應用的智慧製造、智慧服務、健康照護與生技醫療,為台灣佈局AI資源網絡。

■人工智慧產學研聯盟召集人楊弘敦指出,隨著AI浪潮來襲,老中青世代都應積極學習智慧應用的技術知識,才不會「被邊緣化」。(攝影/呂佩茹)

2018年,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發布最新《抓住AI商機》研究,發現與AI最「速配」的產業分別為健康照護、汽車產業、金融服務業、運輸物流業,與資通娛樂相關產業;並分為4種應用類型:自動化智慧,係指利用AI完成自動化工作內容、擴增智慧,係指利用資源整合輔助商業決策、輔助智慧,意旨作為助理角色,提升人工作業的效率與產能,以及自主性智慧,訓練電腦自主判斷最佳決策;該研究報告透露智慧應用層面的日趨多元,且會更加及時、快速、精準。

2018年由資訊科技業巨頭IBM在台舉辦的「IBM科技論壇」中,科技部長陳良基表示,綜觀國際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情勢,台灣在硬體加值應用上尤其突出,人們對於AI與軟體技術的結合的想像描繪,於產學界、社群網路與實體論壇及大眾媒體上可以見得,但卻容易忽略電腦網路的運算能力體仍有其限制,該如何提升電腦運算速度或降低耗能,成為硬體發展領域的重大課題。另外,台灣的半導體技術享譽國際,在發展硬體升級上,仍保有相對國際較低研發成本、較高知名度之優勢,是可望搶進國際AI應用市場之一大優勢。

■2018 IBM科技論壇,藉由媒體、政府與IT、金融業跨界對談道出台灣AI應用發展優勢。(截圖自/IBM官網

想像與現實的角力

以資訊科技角度切入,從農業加值的電腦種田、金融業上的客服機器人、零售業上雲端資料庫技術加上生物辨識應用的無人商店,至醫療產業上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提供最佳診斷方式與用藥處方建議,AI科技賦能的實力與便利,不斷體現於百工之中。AI時代的來臨,各產業結構的變遷似是銳不可擋,帶來機會,亦帶來衝擊,相關爭議案例也隨之而來。

2018年,《紐西蘭先驅報》(NRZ)發現紐西蘭政府正利用大數據分析實行一項實驗計畫(pilot programme),藉由國家簽證處理程序取得移民者年齡、性別、種族及犯罪紀錄等資訊,建置傷害演算法模型(harm model),用於預測移民者未來若續留於境內是否有犯罪行為與增加國家財政負擔之可能,若經預測判定造成國安風險與財務支出負擔可能性較高者,將無法再次申請居留簽證,亦有遭驅逐出境之可能。

■紐國政府利用大數據分析預測移民犯罪可能,招致科技應用與人性關係缺乏之輿論。(截圖自/unsplash

紐西蘭政府認為,傷害演法模型能及早預防社會犯罪及額外國庫支出,然因該演算模型將種族、經濟能力納入,遭許多人權團體抨擊紐國政府漠視人權及種族歧視。機器與人性之間的探討歷久不衰,科技涉入生活的尺度拿捏,一動一靜都與「人」相關,目前的資訊科技發展還未有不需仰賴人類智慧輔助,就能獨立思考之機器人出現,因此國家法規若能適時介入,規範人工智能應用、設立保護機制,在牽涉人性與社會規範之人倫議題上,應有對應措施,以確保AI智慧發展建立於「人本」精神之上。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