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社群的甜蜜制勝點

記者/蔡佩璇

有關微軟意圖以3億到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Facebook5%股份的新聞,在最近引發各方關注。不僅誘使各企業與廣告商思考從該網站可延伸的商機規模,也讓我們再度看到社群網站創造的威力與網絡效果。本週週報除了介紹目前幾個重要社群網站的特色和目前發展,也從使用者端的角度,帶領讀者審視社群網站快速成長的因素。

1、群島串聯效應─展露自我與維繫他人

過去曾有人以「群島之國」形容社群網站的構成。誠然,只要你申請了會員,便可以在茫茫網路之海中,擁有自己的網頁、部落格,在上面書寫個人心情故事,播放豐富的影音資訊,猶如島主用心經營自己的小島一般。除此之外,島嶼和島嶼之間憑藉網路互聯的機制,形成了跨海大橋,不僅便於外界溝通,同時也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緊密程度。

自2003年後才創立的「社群網站」如MySpaceBebo、Facebook、Orkuthi5在短短期間便展現驚人聚眾速度,這不僅是來自於「互聯網」所成就的網絡效益,更多是來自於個人間的傳染爆發力,透過好友甚至陌生人的彼此拉抬,使得個人在網路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就感和溫暖。

不論是走「小圈圈策略」只允許好友之間連結,如以高階白領階級、名校學生為多的Facebook;或是採開放走向,輕易累積上萬會員為好友名單,如以火星文、藍領人士為號召的MySpace,都加強了Web 2.0「以人為本」和「與人分享」的精神,解決了人如何與朋友有效聯繫的問題。

這些社交網站不僅在功能設計上以用戶為中心,讓個人自由設計網路版面、放置個人資料與最新消息,使得個人能有自我實踐、揮灑想像的展演舞台;更有效營造適合人們意見交流與議題討論的空間,使得人們修改自己網頁的同時,也專注他人動向,故而拉長停滯在社群網站的時間。

2、嵌入特色化娛樂元素─提高甜蜜點與黏著度(stickiness)

除了標準配備的「好友名單」、「我的群組」之外,許多新的元素也不斷加入社群個人首頁中。透過在網頁上面或左邊的menu bar可以瀏覽這些不同的功能,如Cyworld的「我的塗鴨簿」,Refurber的「我的意見」,Zoodango的「我的應酬」,都顯現出這些社群網站各自的特色與精隨。「元素」重要的地方即在於,它是社群網站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的「主題」,也是網站提高「供賞比」(Sharing-to-Watching Ratio)的重要利器。

最初堅持以「表演舞台型」社群概念,取得死忠初期使用客戶的MySpace,即是透過「音樂 + 社群」的概念讓使用者永遠都有主題圍繞。除了音樂之外,其他同樣具有感動人心、有粉絲的元素,也隨著社群網站的擴大而逐漸被看見。如鎖定40歲族群為目標的TeeBeeDee,除了提供基本的個人首頁、好友名單、投票所、討論區、音樂外,還加了「問問題」、「應對的言詞集」;房地產價格搜尋網站Zillow,讓該地區的住民透過照片、留言版、投票站及個人首頁等元素串聯起來,以了解房子降價與買賣的情形;Netflix推出地區最熱門電影、好友最近租的片、電影性向、小測驗、愛恨名單等功能,使影迷間有更好的意見交流與互動。

只提供社群機制或者社群工具而無經營的社群網站,稱不上是真正的社群。當人與人互動的樂趣被導引,產生需要人的感受時,社群網站真正的力量才能彰顯,也才能如同Facebook或MySpace般,引爆成長優勢。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