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標準vs.獨佔霸權

托維茲寫出Linux作業系統的程式後,他不要專利、不設門檻,歡迎任何人來分享他的原始程式碼,更歡迎大家一起來修改、來抓蟲;結果,Linux股票上市的第一天,股價一口氣飆漲七倍,創下歷史新高。在「普及」與「稀有」的對抗中,「開放」正挾著超量的人氣,進逼獨佔的霸權。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五日,美國聯邦法官傑克森(Thomas
P. Jackson)針對微軟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的「壟斷」行為調查,發表事實認定(finding
of fact),第二天,微軟股價應聲下跌;相隔不久,一家專門販售安裝「開放原始碼(open-source)」Linux作業系統電腦的VA
Linux,上市第一天,股價飆漲七倍,創下美國股票上市首日漲幅的最高記錄。

 

開放的浪潮/大到讓微軟踢到鐵板

長江後浪推前浪,市場「獨佔」者總難逃被挑戰的宿命。20年前,藍色巨人IBM稱雄的時代裡,微軟也曾是英雄出少年的挑戰者;但今日卻以作業系統武林霸主的身分,接受開放式作業系統Linux的挑戰;這樣的歷史更替,正說明數位時代的市場演化正一步步從電腦崛起、軟體主宰電腦,到現在「主宰權」全面解放的「開放」系統時代。

主宰權壟斷的不光是技術,還包括進入市場的通行證。微軟所以成為眾矢之的,並讓美國聯邦政府祭以反托辣斯法(Antitrust
Act),不是因為今天微軟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95%的市場佔有率,而是微軟利用市場普及的優勢,主宰其他軟體業者進入市場的機會。

一旦市場被壟斷,就很難有公平的遊戲規則。即使有人可以寫出比微軟Word更好的文書處理程式,但若不受微軟青睞、被放到Windows作業系統平台上,根本毫無機會發揮。這也是為什麼微軟會被美國司法部冠以「阻遏產業創新」的大帽子。

國際知名市場調查機構IDC統計,目前電腦伺服器作業系統市場中,Linux有17%的佔有率,使用者達1500萬人,令微軟備感威脅。

 

開放的力量/讓最終價值可以無限成長

Linux的熱門,呼應了一個新經濟時代的來臨,也就是「普及比稀有重要」;一項產品能越快吸引更多使用者,產生的價值就越大。

數位經濟專家凱利(Kevin Kelley),在他的著作《Net & Ten》(New
rules for the new economy)一書中以傳真機的「網路效應」說明:一九六五年售價1000美金的第一台傳真機,實際價值是0,因為沒有任何傳送對象,也接收不到任何訊息;但一九九七年一台200美元的傳真機,價值效益卻是全球1800萬台傳真機所構成30億美金的傳真網路。

台灣在行動電話市場開放前後,大哥大的使用率只有7%,短短三年提升到45%;中華電信的市場佔有率雖然從100%降到只有三成,但客戶數卻增加三倍。消費者在民間業者加入後,也因為市場競爭,享受到品質更好、價格更便宜的行動電話服務;現在非常流行的一元手機,市場開放前,消費者恐怕連作夢都想不到。

在傳統經濟中,產品價值就和骨董一樣,越稀少越珍貴;而且一旦產品數量增加,產品價值就隨之減少。你必須嚴格控制產品在市場上的數量和售價,以免自食惡果,許多名牌商品就面臨價格制定和市場發行量平衡的挑戰。

「網路效應」讓傳統封閉的「骨董定律」失效,強調最終價值可以無限成長。在網路式的開放系統中,遵循的是梅特卡夫價值定律(Metcalfe’s
Law)︰最終價值是數量(使用人口、產品數量)的平方倍。免費電腦的目的就是讓更多人使用電腦上網,當越多人在網路上彼此互動,不但資訊交流量因此增加,透過電子商務,產生的商業效益也因此越大。

網際網路打開了封閉系統深鎖的市場大門。在網際網路上,「普及」變成一件容易的事;藉由免費的「複製」和「下載」,天生就少了說服大眾的「行銷」困難,不管好不好用、有無瑕疵(甚至歡迎你來修改瑕疵),既然免費,試試又何妨;對一個新產品來說,盡快打入市場是第一優先。

網路上的電子郵件是一個開放系統,透過電子郵件傳送的PC Home電子報,內容的豐富程度不見得比得上中時、聯合,但因為免費,推出不過短短三年,發行量早已凌駕兩大報。跟兩大報一樣,電子報的營收來源,主要來自廣告,不一樣的是,廣告的價值,來自「普及」的程度所帶動的價值,這就難怪PC
Home網路家庭的股票還沒上市,行情就已居高不下。

 

放的本質/藉公開標準,整合眾人力量

開放系統的本質,在於集合眾人之力,達到快速成長。家喻戶曉的瀏覽器公司Netscape在一九九八年夏天推出一項《開放目錄》(Open
Directory)網站服務,使用者可以自由推薦一些網站,並定期對這些資料作更新;透過上千名自願者的努力,一年之後,這個目錄已經收集了19萬個目錄分類以及120萬網站資料;這個成績遠超過當初所預期。

開放系統本身所代表的標準或架構,不見得是最優秀的,但卻是在廣大基礎上表現最好的。開放系統需要眾人合作和異業整合,它的標準或架構必須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由國際產業界組成的12吋晶圓技術研發聯盟I300I,整合了設備、製程和原料廠商,它所提出的製程技術,自然會受到所有廠商的配合,將來因為設備或原料供應發生困難的風險相對降低,失敗的機會自然也小。

開放系統藉「公開標準」整合眾人力量,讓後續更多的資源可以凝聚,產生滾雪球效應。不論網際網路上的全球資訊網標準格式HTML,或是電子郵件所依歸的POP通訊協定,這些任何人都可以免費獲得的公開標準,是所有試圖在開放系統中牟利的廠商必須依循的「準則」;任何人可以利用這些基本準則揮灑自己的創意(開發方便使用的電子郵件軟體、編輯動人的網頁內容等……);分散式的發展,使一個標準下產物能夠迅速蓬勃;網際網路本身就是最佳例證。

 

開放的韌性/不問身分、不論地域,全都相容

開放系統在發展過程中具有「相容性」的韌性,讓使用者有中途選擇轉換的自由。這種促成普及的相容性,來自開放系統天生就是公共財產的特性。致力推廣「開放原始碼」的程式迷雷蒙(Eric
S. Raymond)接受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訪問時表示:「Linux不屬於任何私人所有,所以不會有人試圖推出與其他Linux版本不相容的作業系統,那只會自掘墳墓,讓你的版本很快消失在市場中。」

任何參與VISA或MasterCard國際信用卡組織的發卡銀行,絕不會限制消費者的消費區域範圍(例如拒絕來自某個國家商店的信用卡簽單),因為如此做的結果必然是引起會員反彈,拂袖而去。

開放系統中,每家公司或個人的價值來自他能「貢獻」多少,而非壟斷多少。網路上,成功的電子商務業者都知道,在沒有通路壟斷的優勢下,「服務客戶」的重要性遠大於提供低廉售價;因為開放系統是在來自四面八方的競爭壓力下,吸引顧客,而非在封閉系統有限的敵人面前搶奪顧客。

博客來書店總經理張天立就強調:「在網際網路開放世界中,所有行業都是服務業,折扣是服務項目之一;但絕不是萬靈丹;」面對金石堂、誠品紛紛投入電子商務的威脅,重新出發的博客來開始成立物流倉庫,使書籍的寄送,作到準時、貼心。

 

開放的遠景/獨霸將成歷史,成功機會無限

網際網路興起所帶動的開放系統力量,創造了更多機會和進入市場的通行證。如凱利在《Net
& Ten》所言:「開放系統已帶領我們繞過封閉系統,」剩下的問題是如何創造別人所無法提供的價值給消費者。Linux未來能否席捲天下,沒有人知道,<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