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iquitous為何物?資訊社會新樣貌!

記者/何羚瑋

隨著資通訊科技(ICT)的快速發展,遠古時代的撥接上網已晉升為寬頻網路,甚至是有線與無線、語音與數據、通訊與廣播等整合的匯流(Convergence)網路,資通訊科技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並日漸融入大眾的生活中。就如同生活中的空氣般,人們已離不開資通訊科技所帶來的數位生活。任何時間與地點均可使用任何裝置,獲取所需要的任何資訊,就也是「Ubiquitous」的概念。

「Ubiquitous」原為拉丁文,意思是「神無所不在」,最早被用於形容網路無所不在的情況,是Xerox實驗室的電腦科學家Mark Weiser,在1991首度提出無所不在運算(Ubiquitous Computing)概念,其指出電腦或終端設備在任何地點皆可與網路進行連接,實現任何地方都可連結的資訊社會。

近年來,「Ubiquitous」的想法在全球各地均有相似的研究與發展議題被提出。雖說定義與描述各有不同,但是觀念卻相當一致。都是被視為新世代的資通訊典範,無時無地影響民眾生活、產業發展、政策規劃。因此,未來社會可說是Ubiquitous的資訊社會實不為過。

「Ubiquitous」的概念,將深深地影響未來每個人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快速、更便捷!同時也提高國家的競爭力!世界各國將其視為是下一代的資通訊新典範,也由於「Ubiquitous」概念相當不易界定,因此,各國所提出的概念相當多元,並將此概念應用在不同領域。整理各方說法,歸納出達成「「Ubiquitous」」的境界,所需具備三種要素:

<科技:資訊的高速公路與媲美007的行動裝置

資通訊科技的快速進步,建構了資訊的高速公路。3G、Wireless、Wimax等無線技術的迅速發展,讓消費者在無線的環境也能享受飆網的快感。無線技術正是支撐「Ubiquitous」的主要基礎建設。因此,無線網路的速度與穩定度,則是打造「Ubiquitous」時,需要格外重視的。除了基礎的無線網路,輕薄短小、功能齊全的行動裝置,也是硬體需求之一。能將多種功能整合於一身的智慧型手持裝置,更是悠遊於「Ubiquitous」的入場券。電影中,007所配備的中行動裝置,往往是小巧、精準,允文允武。羨煞台下的影迷們;隨著「Ubiquitous」的發展,強調科技的「整合」與「匯流」,未來勢必也將出現一機多用的智慧型裝置。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在科技之後,還需要什麼?未來,民眾的生活四周將出現各式各樣的智慧型介面,也就是以各種運算裝置與網路技術的整合,達到無所不在的境界。但是誰需要「Ubiquitous」的環境?又誰能因此而改善生活呢?隨著科技的進步,網路安全與隱私的議題,是否能在科技飛快發展的同時,出現相對應的技術與合理的規範呢?

有鑑於此,「全民教育」與「終身學習」的議題,更顯重要!普及的教育,不僅能有效消彌數位落差,更能在使用的心中,種下良善的種子。成為技術與規範之後,最後一道的防線。

<精神:以使用者為中心

亞洲各國中,率先推動「Ubiquitous」的日本,選擇不同於以往著重在資通訊基礎建設及應用的規劃,而是定位於資訊科技社會的新典範移轉,其強調民眾生活的社會議題,包括安心安全生活環境、高齡者生活照顧、醫療機構有效利用等。縱使資訊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終需以使用者需求為依歸。無論是定位追蹤的保全服務,或是植入晶片的健康照護,均有其倫理考量的兩難。如何為民眾建製全面化、合理化、人性化、友善化的資訊環境,在科技、商業,以及倫理三方面取得平衡,才是「Ubiquitous」的最終目標。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