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頻道推出影音市場新選擇

記者/蘇伯方

在美國行之有年的付費頻道概念終於進入台灣市場。經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解凍」有線電視數位加值頻道,並審過費率上限之後,業者將可以在6月2日試辦付費頻道。東森、中嘉網路、卡萊爾等三大系統業者預定在基隆市、台北縣市、桃園縣、台中市等都會區試辦付費頻道的服務。業者驥望今年將會有總數超過25萬的用戶,創造超過十億的營收。

付費頻道並不是不小心轉到就要多付款的頻道號碼。主要分為PPM(Pay per month)、PPV(Pay per view)兩個方式,必須要購買機上盒(STB,Set Top Box)才能夠進行與系統雙向互動的收看,也因此才能達成收費的交易。目前機上盒約5000到6000塊,採買斷方式使用。使用者只要針對自己想看得頻道多付每個月200塊上限的金額,就可以收看如HBO2或者Playboy等以高品質製作的節目(每個月付款稱為PPM)。近來SARS人心惶惶,也有業者推出英文教學節目,未來甚至可以讓補習班的教學影片製作成一套數位資料庫,讓使用者透過機上盒即可上課,想要上哪一天的課程只需要點選即可。當然也可以收看最新的電影或者過去的電視節目(PPV,包含Video on demand的概念)。將來只要系統商到達一定的機上盒裝機率也可能推出分群收費的原則。

有立委質疑,系統業者是不是因為可以推行付費頻道而降低免費頻道的品質,好節目紛紛流向付費頻道。電視往往被視為形塑文化的重要媒介而被視為具有類似公共財的性質。而電視數位化的第一步除了系統業者建置數位系統以外,使用者也必須要購買機上盒。但是機上盒目前要價5000到6000元,將來數位化時,這筆費用到底要由誰來支出是一個公共議題?將來到哪裡都可以付費收看影音節目,網路、手機甚至長途客運都可以收看影音節目,影音市場將有更多的通路可以選擇,但是關於文化的議題卻是在資本主義考量之外,我們也要關注的。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