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夢碎─明日報事件啟示錄

記者/郭皇妤

2000年時,網際網路帶來的電子商務熱潮,帶動全球各大企業加入戰局,同時亦造就不少新興網路公司。國內第一份網路原生報─明日報即搭乘這波熱潮,以1.7億新台幣資本額,於2000年2月15日正式創刊。但好景不常,隔年2月21日便解散,從開始至結束,猶如曇花一現,明日報虧損約3億元新台幣。

明日報的成敗一直以來為各界注意焦點,尤其在其衰敗之後,產學界各方針對明日報事件作了相當多的省思、探討。一般而言,將類似明日報的新興網路公司之生滅快速歸納出下列三種原因:一、網路基礎建設未成熟普及。二、消費者對於資訊有價的習慣尚未形成。三、網路尚未發展出成熟的商業獲利模式。

根據以上三個原因配合目前環境情勢探討的話,可得如下的討論。在網路設施方面,就目前的國內環境來看,隨著ADSL及Cable Modem的應用普及,寬頻網路硬體的發展已逐漸成熟。在使用者部分,根據資策會的截至2001年9月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的上網人口高達750萬,其中新興寬頻用戶已高達90萬戶,且持續激增中。由此可知,隨著網路硬體設備的升級及普及,使用者對於連線速度、品質等硬體面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國內網際網路的硬體設施環境與一年前相較起來,已達另一水準。

在“資訊有價”的觀念及習慣部分,許多提供內容服務的網站在明日報倒閉事件後,“收費”成為業者普遍的共識。為了避免直接導入收費經營模式嚇跑顧客,一般除了在一些基本服務上仍維持免費服務外,在一些較能滿足顧客個人化需求及特殊嗜好上則開始以收費方式進行加值服務。而隨著業者以漸進式的收費方式,消費者在“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上亦逐漸養成。PC
home
之前推出三份關於語文學習「有料電子報」,包括「EZ
Talk美語時膠」、「和風日語小學館」、和「和風日語高校」….等,都獲得不錯的迴響;Openfind亦針對目前的免費郵件系統「Mail2000」推出加值服務,PC
Home則是整頓目前提供的網路硬碟和網頁空間兩項服務….等。「使用者付費」在實體世界是一個相當普通常識的概念,推行在過多免費資訊氾濫的網路世界中,難免有些窒礙難行。但問題並非完全無法解決,如何訂定合理的收費方式,或是提高資訊內容及服務的吸引力或特殊優勢,養長網友的付費觀念,是網路公司導入收費經營相當重要的條件。

而在獲利模式的問題方面,其實到目前為止並無所謂的必勝密笈。沒有人可以保證哪種經營方式必定能獲利,亦無人可確定目前賠錢的公司不能在有朝一日成為成功的典範。因此,
一般普遍都將經營的重點鎖定於內容服務的基本面上。一來需先確定內容服務鎖針對的利基市場,再針對其需要提供符合其高度需求性的內容,或是對其生活或工作有相當的便利性或高度獨特性的資訊服務。如此一來,消費者才有較高意願付費,而業者才有進一步機會談及獲利的可能。

因此,將內容的更精緻化,針對小眾需求建立具獨特性的資訊服務不僅為推動收費機制,並為進一步達成一個可獲利的經營模式的根本之道。「免費經濟時代」雖加速了網際網路應用的普及,但付費時代的來臨更宣示著網際網路空間不再只是浮濫的資訊,而是存在著使個人知識更豐富、精緻的有價值的內容。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