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行動支付吊車尾 你是否被這些絆腳石搞到寧願付現?

記者/張 萱

隨著智慧型手機發達、票證無紙化潮流,政府也致力提昇行動支付的比率。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行政院長賴清德去年喊出2025年要提昇到9成,但立委指目前電子支付普及率僅38%,遠遠落後其他國家,鄰近國如南韓達77%、香港65%、中國大陸56%、新加坡53%。其中交通支付占電子支付很大的比重,立委稱目前台灣可用電子支付的交通平台主要只有高鐵,交通部回應現在高雄捷運已在測試中,而且機場捷運也已投入四千萬補助建置相關環境。

台灣的行動支付在大眾運輸施行上確實不太到位,網友舉出鄰近國家公車能用的行動支付,例如日本的suica卡可和google pay結合、中國大陸的apple pay交通卡、香港的samsung pay八達通等等,而台灣目前僅有高捷的line pay一卡通。還有網友表示雖然台灣手機也可換成NFC Sim晶片,但常常刷不過,而且也有手機系統升級、app卻跟不上的問題,在尖峰時段卡在閘門總是相當尷尬,最後只能默默掏出實體悠遊卡來刷。

很多從大陸回來的人感嘆他們行動支付的普及程度,還有人戲稱連施捨流浪漢都可用電子錢包付帳,但是台灣在這一塊上卻是困難重重,從手機載具、顧客、店家到使用習慣都有不少問題。

手機載具:

首先你需要一支支援NFC的手機,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就是讓兩個電子裝置在近距離傳輸訊號,也就是「靠近讀卡區嗶一下」這個行為。這種方式只要讓手機靠近機器就能付款,不用開app、也不用打開QR code,甚至手機沒網路也可以用,但有的要去電信商把sim卡換成USIM卡,這個動作讓很多人卻步了。

發行銀行:

行動支付的錢透過綁信用卡,但常見店家只能刷特定信用卡、或是回饋只限特定銀行的情形。例如在7-11用apple pay只能刷中信、國泰和玉山銀行,常常發生使用時顯示「本卡片不支援超商支付」、「限XX卡」的情況。
另外也常發生店家只能使用特定行動支付的情況,例如先前街口支付只限在全家使用(註:2018年已開放三大超商)、line pay一卡通無法在7-11使用等等,也就是無法用一種支付把所有店家大小通吃,還有許多代收項目,例如水電費、超商網購也無法使用行動支付。

店家服務:

有些店家雖然提供行動支付,但員工訓練卻沒跟上腳步。先前筆者到一家連鎖便當店用餐,發現該店櫃檯放了街口支付的QR code,就順勢掏出手機掃描付帳。但結帳的店員阿姨不太清楚要怎麼操作,直到我結完帳、取了餐到座位用餐,阿姨仍在收銀台前煩惱並不斷詢問較年輕的店員,不確定是不是真的結帳完成。

對於店家而言,新增行動支付除了推期間限定優惠拉客以外,在這種付款方式還沒廣泛普及前,可能只有增加員工訓練成本、無法馬上拿到現金、被顧客問倒等問題。

使用者體驗:

這種感應支付若是透過店家的條碼機,常發生手機螢幕太暗刷不到、店員在收銀機按錯收款方式、手機上的支付app需要更新或自動登出,還要重新簡訊驗證登入、同時要會員集點、發票存雲端以及用行動支付,雖然不用掏錢包,手機卻忙著切換各種條碼給店員刷,結帳反而花了更多時間。

相信使用過行動支付的人們,應該都對上述的情形心有戚戚焉,有時在大排長龍的櫃檯,搞不定手機的情況下還是只能默默付現或掏出實體卡付款。尤其對於長輩或中老年人,除了無法應付繁複的申請和綁定程序,對於如此簡便的付款方式,不免也會有資安或被盜的疑慮。

台灣要走向行動支付更普及發達的社會,無論是硬體、人的使用慣性和心態、業者間的競合,都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