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AI面面觀 商業應用無所不在

記者/陳映慈

根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公布的「2017全球數位智商調查報告」指出,未來五年對商業模式最具破壞力的技術,人工智慧位居第二,僅次於物聯網。對於­­掌握龐大數據內容的金融產業來說,會運用到人工智慧 (AI) 的地方更是多元,例如銀行業、保險業與證券交易等商業經人營模式。AI的技術應用包含人臉及圖像辨識、語音辨識、大數據分析、機器翻譯及深度學習等面向,將對金融業的未來發展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人工智慧發展盛 
AI台灣行不行

近年來人工智慧蓬勃發展,從2011年開始,由於資訊量越來越多、學習演算法革新,再加上電腦的運算技術精進,人工智慧的應用成為企業關注目標。由於金融業是擁有最大量數據的產業,人工智慧的可以運用的部分也更多元,其中商業應用像是財務金融、保險、證券業等的經營模式大幅轉變,工作流程的簡化也減少了作業時間,進而提高效率。未來如何利用人工智慧結合新的商業模式以及顧客價值,也是金融業運用人工智慧所關注的部分。

目前台灣亦十分關注人工智慧的發展,在今年九月於台北舉行的第21屆世界資訊大會 (WCIT 2017) 也將AI納入七項新興技術應用議題中。台灣金融業結合AI不同面向的技術,其中中國信託推出的「語音金融助理」運用到雲端大數據資料的深度學習技術,是金融業首次推出講中文的「語音金融助理」,讓用戶只要開口提問,就能即時獲取每日最新的金融資訊。此外,中國信託更推出「指靜脈ATM」,以辨識手指靜脈而達成無卡提款服務,由於每個人的血管分佈都不相同,因此安全性更高。

■2017年於台灣舉辨的世界資訊大會,發表了許多AI於金融商業的應用。(截圖自/WCIT2017)

人工智慧台灣優勢在哪裡 人機協作共創雙贏

雖然坊間已有多家銀行引進迎賓機器人,有些甚至可以介紹基本的業務內容,但台灣的AI發展其實並沒有想像中樂觀。雖然人工智慧短期內的最大機會點在金融界,但在這方面台灣政策沒有跟進,且市場相對較小,美國中國等大市場幾乎壟斷,發展人工智慧需要相當龐大的數據量,還要政策上的協助。但政策上台灣幾乎明顯落後,使得人才大量外流,加上人工智慧的自動化取代了大量人力,台灣面對這樣內憂外患的窘境,下一步該如何因應更必須步步為營。

面對AI人工智慧發展所帶來的挑戰,台灣可以如何應對呢?若優化核心技術,對大量資料掌握更上手,以及改善法規環境,台灣於拿手的智慧製造以及零售業等領域也許能有機會脫穎而出。若從台灣的優勢上來看,台灣服務業有相當經驗以及經營深度,「有愛的服務業」在國際上亦受到肯定,這點對於未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當人工智慧取代多數人類工作時,如何創造藍海才是根本之道。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