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便當自己救 食安下的品牌自救

記者/秦 晴

一向以美食自豪的台灣,近年來食品安全卻頻頻出包,從塑化劑毒澱粉到最近爆發的黑心油品事件,在在都使得「美食王國」的金字招牌蒙上陰影。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食安問題對於消費者信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足見食安問題不僅影響身體健康,更可能讓業者和消費者間的信任破裂。面對這樣一場巨大的誠信危機,品牌該怎麼做才能全身而退,重新喚回消費者的信賴?

自首無罪、坦白從寬? 從頂新事件看品牌的危機處理

旗下擁有諸多著名品牌的頂新國際集團,從去年起便不斷捲入黑心食品的風波,9月時的餿水油事件更成為壓倒這家老牌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抵制的怒火一下子燃燒全台。儘管公關面對品牌出包危機時常使出「冷處理」的殺手鐧,但企業一味的否認或消極的處理,會不會反而讓民眾認為其並沒有願意解決問題的誠意呢?

中山大學公共關係兼任教師左宗宏表示,「隱惡揚善」長久以來的確是公關界慣用的處理模式。雖然「隱惡」並不是必須的作法,但每間企業的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與法令不合或是道德規範不允許的作為」;除非企業遇到像這次一樣危及到目標公眾健康的重大事件,否則往往「都會被不理解公關的經理階層所默許」。

不過左老師也認同企業在面對產品出包時,主動接受調查並向大眾認錯的做法。事實上,政治傳播中亦有與此相仿的「預防注射理論」,即一方在他人、媒體為揭發個人〈或公司組織〉的弊端時,自己主動公告周知。左老師認為,倘若頂新去年便遵循這個理論,儘管還是會受到輿論批評,但可能就不至於嚴重到必須離開油品業,遭到全國消費者的抵制。

產品不「食」在 小心惹來社群反行銷

從電商角度來看品牌危機,也不難發現為何現今不少企業會在一夕間「樓起樓塌」。「數位內容品牌顧問」就指出,由於網路快速傳播的特性,因此社群媒體對於品牌商譽的建立容易出現極好或極壞的情況。換言之,社群其實是把雙面刃,若能贏得消費者信賴,則能透過口碑行銷迅速竄紅,反之亦可能造成消費者在社群平台上快速串聯抵制,成為最負面的反行銷案例。

 以這次的食安危機為例,過去有太多華而不實的品牌靠著自我吹捧,甚至造假在一夕間在網上爆紅,卻終究禁不起進一步的檢驗,也不知該如何因應消費者的信任危機。「數位內容品牌顧問」認為,當品牌與消費者產生嫌隙時,商家不妨將社群平台視為其抒發的管道,不僅不應用「刪文」、「不回應」的方式消極逃避,反倒應積極回覆消費者的疑慮,並適時道歉、認錯,才是長久經營品牌商譽的方式。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