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吳寶春麵包的出生歷程 手機一掃便知曉

記者/潘姿吟

不知道有沒有人到吳寶春麵包店用手機掃描麵包旁的QR Code? 業者藉由這項方式讓顧客能夠查詢到每一款麵包的發源地、使用的麵粉、酵母、食材與餡料等,讓所有製作過程的資訊透明化,落實「生產履歷」的概念,讓顧客吃得安心。

近來食品安全問題幾乎成為全民首要關心的議題,無論是「生產履歷」或「食品履歷」在國外早就行之有年,以日本來說,蔬果包裝上都會印有生產者的姓名、圖像、所在地區等,再附上一個QR Code讓消費可以自行查詢生產者的相關資訊,例如選種、基肥、施藥、採收等流程,追本溯源了解自己吃下的食物背景。台灣近十年來也不斷倡導和實施「生產履歷」的概念,例如產銷履歷農產品TAP標章,提供消費者選購有完整履歷的農產品依據;但相較於日本對於食品履歷建構的完整度,以及QR Code應用的普及性,例如在許多賣場都能透過現場機器或手機掃描條碼來查詢農產品的生產履歷,台灣其實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在前年塑化劑風波後,經濟部積極推動了「食品履歷追溯雲端使用計畫」,希望整合食品業上下游的履歷資料,配合衛生署、環保署等公部門的專業稽查監督,通通匯集到「安心食品履歷追溯服務網」平台上,包括許多食品大廠也紛紛響應,只是花大錢建設的平台設備,內容整合卻跟不上腳步,不僅食品資訊建構不齊全,民眾使用率偏低,就連參與其中的大統長基、義美、味全等廠商也在近期爆發食安問題,這樣的平台根本無法提供大眾有公信力的服務和把關機制。

有間網路新創公司就切入這塊領域,成立了「iQC 商品安全資訊網」,主要分成農產品、食品添加、進口食品和食品容器四大類,配合政府單位的檢驗結果,讓民眾可以線上查詢商品通過哪些檢驗項目,還有APP可以下載,直接掃描商品上條碼進行查詢,只是筆者拿著手機朝著家中各種罐頭、醬油、泡麵等外包裝上的條碼掃描,發現大多數的商品資料都尚未建檔。試著下載另一個GMP安心食品的APP使用,有成功查詢到GMP標章的龜甲萬鮮美露,上頭除了顯示產品簡介、營養標示外,也提供GMP證書和塑化劑檢驗結果、商品原料如黃豆、小麥、食鹽、果糖、調味劑等個別檢驗合格報告,但是同樣有GMP認證的統一泡麵就查無資訊了,可見如何建構出完整的食品資料才是最大的關鍵。

在推動生產履歷上QR Code的應用帶來很大的便利性,也有助於拉近人們對食材、食品的認識和了解,對於重視食材和製作過程的業者而言能夠藉此和顧客交流,做軟性的行銷。不過任何科技的應用,都是要建構在需求和實質的內容規劃上,對政府單位而言,應該考慮該選擇那類產(商)品作完整的履歷紀錄、要如何分階段推動、資料要如何更新和追蹤等,這樣我們從QR code上獲取的資訊才是有意義的。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