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 如何殺出一條「生」路

記者/吳佳玲

電子商務的發展與普及漸漸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平常在菜市場、超市裡常見的生鮮產品,如今也被搬到電商網站上,被視為電商領域中的新藍海。然而,儘管市場龐大、前景廣闊,但因為進貨成本高、品管嚴格等原因,生鮮電商的發展並不順利。

生鮮電商遇瓶頸 仍存待解難題

隨電子商務發展愈趨成熟,經營環境也不斷在改變,不僅行銷成本愈來愈貴,食材進貨成本也愈來愈高。芳雄鮮饌海鮮市集港點大師創辦人蔡明勳就曾表示,做生鮮電商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如何兼顧食品的品質與銷售業績。因為消費者在「網購就是便宜」的固有思維下,仍將「價格」作為第一考量,這對高成本的生鮮電商來說,實在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除了成本價格以外,生鮮產品的兩項特點也是讓生鮮電商面臨瓶頸的主要原因。首先,生鮮產品保存期限短暫,來回的退換貨,除了運費損失之外,還會有產品耗損的問題。再者,生鮮產品難以標準化,蔬果海鮮會因產地、季節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味道,但消費者無法在線上購買過程得到充分感知,使得對產品產生認知差異,認為該店品質不良,難以建立雙方信任關係。

虛實整合O2O 品牌建立新未來

為了解決各項經營難題,生鮮電商開始布局O2O經營模式,選擇以實體店面經營品牌的方式來面對,將虛擬通路和實體店鋪同步整合,希望經由線上經營帶動線下消費,解決電子商務通路低毛利的問題。而為避免殺價競爭,建立自有品牌是不二法門,一旦將品牌極大化達到規模經濟時,不僅拉高競爭門檻,還順帶解決生鮮產品保存及品質問題,只有響亮有信譽的品牌才能吸引優良的供應商。

規模經濟還有另一個好處,便是降低物流成本。當經營出規模經濟時,物流即可以量制價,尤其在台灣這小而美的市場中,物流成本已經不是競爭門檻,而是競爭的基本條件。生鮮電商市場潛力非常大,成長也相當快速,吸引各大公司如Google阿里巴巴亞馬遜等相繼進入生鮮O2O的領域,然而與這股生鮮電商行業熱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消費者似乎並不買帳,看來生鮮電商最棘手的問題,其實是親愛的消費者群啊!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