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緯倫
上兩篇談到行動觀光的觀念,這篇來談幾個行動觀光的實際案例。我們很容易發現一些APP並不是為了觀光旅遊而設計,但卻因刺激消費而兼具觀光旅遊的 能。換句話說,促進消費的APP並不一定是個專為觀光旅遊而設計,但設計之初,也必然希望帶動觀光客在此城市消費。去年宜蘭縣政府為了推動當地商機,推出了「宜蘭打卡PAPA走」活動,消費者只要到貼有「宜蘭打卡PAPA走」活動看板的餐廳、民宿、商店或活動現場,消費後持智慧型手機對準看板上的二維條碼,並鍵入門票或發票號碼及手機號碼,即完成「打卡」。原意是為了刺激消費,但也同時鼓舞了觀光客來宜蘭欣賞好山好水。
行動觀光亦可限定產業與特定活動。去年的宜蘭縣政府,為推動縣內冬季溫泉觀光,觀光客下載資策會開發的「秀台灣」APP,到指定的33個景點打卡。每到一個溫泉景點,APP會紀錄停留時間,停留越久,點數越高。最後以點數高者給予獎勵。對觀光客來說,當然不會特地為了一萬元的頭獎遠道而來,但觀光客除了「泡溫泉」,多了「打卡」,或許也增加了行程樂趣。每年三月「瘋媽祖」,以往大家都是看電視或上網得知媽祖鑾轎走到哪兒,近兩年則有一些追蹤行程的APP,讓不能跟媽祖出巡的信眾也能遠距離關心。但此類僅限「宗教功能」,服務的是不能隨行的信徒,而統一速達推出的「三月瘋媽祖BOBI(保庇)來逗陣」APP,除了隨時回報行程,還介紹了沿途必出的美食小吃,讓一路虔誠的信眾也能吃到美食。雖然媽祖出巡屬於宗教活動,但一路經過台灣不少鄉鎮,著實也推廣了地方觀光,沿途商機更是難以估計。
我們不難發現行動觀光APP在內容上,可以以活動為主軸,如溫泉季、媽祖出巡,或純粹推動消費的嘉義伴手禮、宜蘭打卡;以使用的技術看,SoLoMo不可或缺,佐以互動遊戲、戳章紀念、時間計算、實境導覽,一趟旅行就不只是「相機旅遊」了!因此,我們再次強調,「行動觀光」不只是「能帶著走的電子旅遊書(簡介)」,而更是兼具「社交(Social)、定位(Location)、行動(Mobile)」的旅遊小幫手,行動觀光APP充滿著旅遊資訊,更充滿著互動與互動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