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緯倫
觀光被視為無煙囪產業,也就是說,利用人文與自然環境的特色,去吸引觀光客,也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幾十年前的觀光推銷方式,莫過於觀光書籍與電視的宣傳,網路盛行之後,各式各樣的觀光資訊都可以更輕易的被找的到。只是這種回家後上傳圖片與寫些文字的方式,似乎已經分享慢半拍了。
最近智慧型手機與數位相機展現「行動觀光」與「相機旅遊」的優勢。君不見每到各個觀光景點,年輕人紛紛拿起相機留影,或透過臉書打卡,來跟親朋好友分享到此一遊?這種兼具「社交(Social)、定位(Location)、行動(Mobile)」的展現模式,其實是「行動觀光」的具體表現。因此,行動載具的軟體販售商中,不乏此類APP。
檢視一下官方與民間製作的旅遊APP,不外乎文字與圖片為主。如果是這樣,那跟在書店翻翻旅遊書籍也就沒什麼差別了。好一點的規劃,還有一些影片跟環場照片,配合點音樂,看起來就比較有多媒體的感覺,雖說影音特效十足,但這跟在家瀏覽網頁也一樣沒什麼差別。再好一點的,有著「社交(Social)、定位(Location)、行動(Mobile)」效果,無論導航定位還是臉書打卡功能,還可以和所有親朋好友立即分享「此時此地此人」。旅遊APP從觀看資訊到製造資訊,這樣就夠了嗎?
前幾個月台灣一陣桐花熱,我就下載了賞桐相關的APP,不難發現內容規畫除了花開訊息之外,還有即時互動小遊戲,加了賞桐的趣味。2012年客家桐花祭的APP,有個「撲桐遊戲」,使用者開啟手機鏡頭,一朵桐花在螢幕中飛舞,此時移動或搖晃手機至螢幕中區塊,即完成任務。看來旅遊APP不只是瀏覽訊息、製造訊息、分享訊息,還有透過遊戲增加了與載具即時互動的可能。
行動載具的定位功能,除了標示目前所在位置之外,其實在旅遊APP的應用中,身兼「到此一遊」的功能。為人熟知的臉書打卡功能不在此處贅述,這邊談一些「紀念戳章」的應用。「台灣個人遊APP」中,使用者可以製作自己的行動護照,講白點就是戳章留念,但手機螢幕又不能真的讓油墨戳章蓋上去,於是就靠定位功能來「認證」人在何方。但我覺得這種電子戳章還可以再有趣一點。下一篇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