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資訊時代的網路經濟法則(四十五) 網路的人際社會關係

記者/楊舜慧

新媒體的誕生,代表溝通方式的轉變,也引發人際社會關係的變革。從傳統郵件、E-Mail、MSN、部落格到Facebook的演進,代表新媒體的新功能,改變我們與朋友之間的互動方式和關係。尤其,是那些剛認識不久,還半生不熟的朋友關係;或是那些已經認識很久,卻疏於聯絡的朋友關係。


在一九六○年代就已經被稱為「媒體的先知」麥克魯漢(McLuhan)認為傳播媒介形式的變化影響人際關係和社會型態。麥克魯漢從「資訊量的多少」和「閱聽人參與程度的深淺」區分媒體本身「解析度的高低」。熱媒體「解析度高」,提供的「資訊量多」,能夠清晰地延伸人體感官的均衡系統變動,因而「閱聽人參與程度淺」,就能夠接收訊息;冷媒體「解析度低」,提供的「資訊量少」,無法清晰地延伸人體感官的均衡系統變動,因而「閱聽人參與程度深」,才能夠接收訊息。雖然,冷熱媒體的準確區分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但是,「傳播媒體的特性」和「閱聽人感官的使用」,將影響「訊息呈現的方式」和「閱聽人參與互動的程度」,以及「閱聽人和朋友之間的互動黏著度」。


社群網站是一個實與虛的人際互動平台,藉由網站提供網友參與訊息互動的「回應」、「連結」、「引用」和「訂閱」功能,提供與「弱連結」的朋友,可以持續互動的方式。一個社交網站的功能和互動方式越豐富,越能夠「微分眾」,展現多重自我的角色,轉化實與虛的人際社會關係,並且重新「部落化」(「部落、去部落、再部落」)朋友間的關係。例如:Facebook每個帳號都擁有個人主頁和四大功能:「追縱朋友動態」、「使用應用程式」、「留言」、「上傳照片」,來建立和經營朋友關係;無名小站整合內部服務與新功能社群的開發,推動人際生活圈的新功能,例如:誰來我家、嘀咕與揪團…等,帶動網友愛分享、愛參考、愛號召、愛口碑、愛團購,將原本的網路的人際社會關係,轉變成經濟關係,產生社群經濟學(新功能帶來朋友,朋友多了帶來廣告營收,營收帶來更多的新功能和朋友…)。


總之,因為人生情境轉變,而開始建立的新關係或是重新尋獲的舊關係,可以藉由網友資訊參與的程度,「主動發佈」自己的動態訊息或「被動接收」朋友的動態訊息,隨意調整與朋友間之間的互動黏著度,維繫網路「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真實人際網路關係和志趣相投的朋友關係,讓網友的人際社會關係更為多元和自由開放,也讓生活更為豐富。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