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求職新途徑 讓社群許你一個未來

記者/盧心怡


隨著社交網站急速竄紅,找工作也可利用FacebookMySpaceLinkedIn等網站,社交網站已成為另類求職管道。社交網站不再只有個人用途,更有許多企業、專業人士,利用社交網站篩選人才。如何順應時下趨勢,戰勝不景氣時節,讓求職更順利,儼然成為大家關注焦點。


根據CareerBuilder.com調查顯示,藉由網路搜尋求職者資料的僱主中,有29%使用Facebook、21%使用MySpace、26%使用LinkedIn。依數據來看,網路急速成長下,社交網站顯然已成為僱主尋求人才的新勢力。


在過去,企業為有效減省成本及時間,在企業需招聘人才時,即將工作職缺張貼至網路人力銀行,讓求職者自行填履歷應徵。然而,依此模式徵才,卻因企業主無法負荷過多求職者資料,將時間浪費在過濾不適用的申請者,因此促使網路業者將社交網站概念引入網路就業市場。


美國知名社交網站LinkedIn,企業透過網路徵才行之有年。相較於一般社交網站,LinkedIn所訴求對象為專業工作者,網站提供了拓展職場人際關係的平台,透過介紹機制,方便企業主尋找合適人才。網站內所有會員資料皆為隱密,網友必須透過搜尋功能,找到符合所需的朋友後,透過雙方認識的朋友介紹,方能將對方加至朋友名單。目前美國許多企業,如MicrosoftStarbucks等公司,早開始使用此網站找人才,並且利用網站,建立離職員工校友會,進而搭建起招募人才渠道。


除此之外,愈來愈多僱主將徵才訊息刊登在Facebook、MySpace等社交網站頁面,讓符合資格的求職者可自行應徵。就業市場人才濟濟,求職者為求在工作職缺中脫穎而出,擅長利用各種方式自我行銷,且成立自力救助社群團體,能讓求職者在工作上適時獲得協助。而網路名聲也會影響求職者找工作的機會。部份招募人員會觀看求職者刊登在社交網站的個人資料,而決定是否僱用員工,故有意求職者,需注意個人網路公開資訊及發表的言論。


藉由社交網站,求職者可利用Facebook、 MySpace和LinkedIn等網站,因為社會關係而獲得重要職位推薦,多數求職者也因社交網站,成功增加曝光率、拓展人脈,並與職場大環境有所聯繫,交網站顯然成為求職者一大利器,然而,透過網路求職過程,求職者需注意個人隱私問題,以免遭遇網路騙局。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