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如今已深深影響人類生活。凡是與智力、知識相關的工作與任務,似乎都可以從人工智慧中獲取部分甚至完整的解答。有人因此擔心飯碗不保,但若你所學的知識,本來就可以透過 Google 搜尋輕易取得,那麼在當初選擇專業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埋下了被取代的風險。
大學四年若只是重複吸收現有知識,缺乏創新與突破,無法在既有領域中形成獨特優勢,那麼可想而知,擁有同等能力的人才隨處可見。當知識門檻不高、同質性過高時,你的競爭力自然會下降,失業的風險便大幅增加。過去人們普遍認為文科畢業生失業率高,但如今人工智慧的興起,卻讓原本被視為就業保障的資訊科學領域,也出現危機感。
這種現象,從近幾年的教育市場趨勢也能看出端倪。以資訊科學為例,大學與研究所大量增設相關科系,每年培養出龐大數量的程式設計與系統開發人才。同時,基礎資訊教育逐漸普及,小學生就開始學寫程式。當入門門檻降低,市場上可從事基礎程式工作的群體迅速擴張,若缺乏更高層次的技術或跨領域應用能力,將陷入「僧多粥少」的局面。這種情況下,就算短期內仍能找到工作,長期發展也會因為替代性高而受限。
因此,跨領域學習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曾指出,下一波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是「物理/實體 AI」,它必須理解物理定律,如摩擦力、慣性與因果關係等。這意味著,單一的資訊技能已不足以應付未來需求,必須與其他學科結合,才能創造出新的技術突破。例如,AI 與物理結合可推動自動駕駛與機器人運動控制的精準度;AI 與醫學融合可促進精準醫療與藥物研發。
然而,跨領域學習並非只是「多學幾樣技能」那麼簡單。它需要有脈絡、有計畫地整合,讓不同領域的知識能互相支撐與轉化,而不是隨興地東學一點、西碰一點。否則,即使課程表看起來多元豐富,也可能只是淺嘗輒止,無法形成專業深度。有些大學生在畢業時,修習的總學分數量甚至足以再取得另一個學位,表面上看似博學多聞,實際上卻像是把大學當成高中來念,日程滿檔卻缺乏核心方向。這種學習方式,也許在沒有 AI 的年代還能算是一種備戰策略,但在今日 AI 可快速補足知識的環境下,這樣的優勢幾乎被削弱殆盡。
真正有效的跨領域學習,應該是有明確主軸並能產出獨特價值的。例如,你可以以人工智慧為核心,延伸學習物理、材料科學與感測器技術,最終形成一套能應用在智慧製造或新能源領域的完整方案;或者以數據科學為基礎,結合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開發更精準的用戶行為預測模型。這種整合式學習,才能在 AI 的浪潮中,延緩甚至避免被取代。
面對人工智慧快速演進,與其擔心被取代,不如積極打造不可輕易複製的專業組合。當你的能力來自不同領域的深度結合,而不只是單一知識的累積時,你的價值就會遠高於「搜尋引擎或 AI 可以給的答案」。在這個時代,學習的重點,不是記住多少知識,而是能否將知識轉化成創新與實用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