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購物已是趨勢,大至家電3C、小至生活用品都能靠網購完成,實現不出門的懶人經濟。目前在台灣的網購平台龍頭為「蝦皮購物」,有網友表示從八年前蝦皮推出時就開始用了,什麼東西都在那邊買,適時搭配免運券不僅不用付運費,價格也經常比其他地方便宜,不禁好奇蝦皮這樣大灑幣真的不會虧錢嗎。
有忠實蝦皮買家點出幾個會固定光顧的原因,包括第三方支付,確保賣家不會收錢不出貨、評價系統、即時通訊等,然而這幾點其他網拍也有類似功能;另外有人點出蝦皮的若干缺點,像是私訊聊聊容易漏訊息、搜尋系統精準度極差、賣家可任意取消訂單不出貨等。
但是再多的缺失都比不過消費者最重視的讓利,蝦皮最大的優勢在於免運券和折價券,即使限制條件愈來愈多、灑券的數量也有減少的趨勢,但看準許多顧客懶得比價,只要有免運就會下手,也導致不想多花腦筋的消費者買東西第一個就想到找蝦皮。
除了大灑免運券外,蝦皮灑起折價券也不手軟,每月定期辦購物節祭出85折~95折不等的折價券,尤其折扣多的85折券每到發放時間總被秒殺,拿來買價格硬的商品例如Apple周邊可說是相對划算,其他還有小額折價券,顧客領了買生活用品也不無小補。
蝦皮除了網拍也經營蝦皮商城與momo、PChome搶食電商大餅,打出商城的正品保障,買到假貨「假一賠二」,並積極招攬連鎖商家進駐實現互利。像是2018進駐的手持裝置通路商神腦生活,神腦生活電商通路業務部副總經理表示,蝦皮商城的神腦消費者有高達九成是第一次接觸的新客,替他們擴展了客源和知名度,搭配蝦皮會員制度給予店家優惠券,為該品牌打下八成舊客的穩定回流,可說是「神助攻」。
其實蝦皮確實經歷寒冬,即使營業額高但營運成本更高,看似風光卻虧損連連。母公司冬海集團先前大刀闊斧實施大裁員數千人、減少行銷費用等削減成本措施,日前公布上一季財報,首次出現淨利達4.22億元,股價也跟著大狂飆。創辦人李小冬表示公司最糟的時刻已經過去,整頓工作已完成,除非外部環境有重大改變,冬海能夠持續營利。
李小冬很有信心地認為2023年能出現轉機,即使過去陸續撤出拉丁美洲市場,但網際網路在東南亞地區普及率持續提高仍有商機。彭博分析師也認為冬海在降低成本、電子商務和金融科技貨幣化的改善速度快於預期,將有助2023達到損益兩平,而蝦皮購物的利用率創下新高,其市場領導地位能吸引更多商家參與和下廣告,前景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