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募資平台買到差產品時

最近因某登山者的緋聞以及疑似作假的事情,讓具有購物性質的募資網站等等議題,又再被高度討論。過去我們曾討論,募資專案如果具商業性質,當然本身沒有問題;如果涉及公益性質,可能受到勸募條例的規範。而現在,募資是否也可以完成提案人的個人夢想?

在台灣,你可以捐錢給登山者讓他去爬山,你可以捐錢讓癌末女孩出去玩。在國外這種完成提案人夢想的募資比比皆是,所以一點都不需要訝異,只要提案內容寫得夠清楚明白,那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當然啦,如果是夢想的實現過程,涉及詐欺作假疑雲,就會有退款的聲浪了。募資平台退款也寫得很清楚:「如果您所支持的計畫仍在計畫集資期間尚未結束,您可以與平台聯絡,我們會透過您贊助時的原付款方式退還你所支持的金額(不包含虛擬帳號轉帳交易手續費)。如果該計畫已經集資結束,您則需要與提案人聯絡。」

所以無論是不是提案人深受詐欺疑雲,募資結束前,你都可以申請退款。至於你信與不信詐欺疑雲,可以多看看當事人與質疑者的說法,信與不信往往就是一念之間,就算法院判決之也是一樣吧!

我最近有在募資平台買了一個新創團隊的電子產品,當初提案內容深深打動我,我還多了一台產品,結果到貨後用了十分鐘,深覺這真是一個沒有開發完成的產品,問題之多,多到我不知道怎麼跟提案人充分表達。與提案人開始討論產品問題,就開啟了我在幫提案人做各種測試,我變成了提案人的免費測試員!

所以我常奉勸提案人們,不要想透過募資湊錢開發新產品,應該是自己本身就有一個好的產品,再來募資平台宣傳。很多人會說:募資平台就是要湊錢開發啊!否則幹嘛上平台還要被抽八趴!嗯,那我也會反問,如果募資不如預期,是否該專案就會停止開發?其實,一個專案在上平台的時候了,這個專案早就在研發階段了。與其說提案人透過募資來應付研發費用,倒不如說以上平台作為「預購品」,來測試市場水溫。如果專案勢在必行,那達不達到預期目標,顯然不太重要;如果只想測水溫,那達不到,就犧牲前期研發成本,認賠止血。

但我還是一句老話,如果募資都沒達標,這個產品就算最後上市,大概也會死得很難看!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