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GS)
全球化時代回不去,民主與專經濟體成型
自 COVID-19以來,供應鏈營運的問題成為經營管理者的重大挑戰,遇到爾後的塞港缺櫃、俄烏戰爭,到當前更加劇烈的美中衝突,除了「去全球化」成為趨勢外,企業也忙著平衡庫存與生產,過去強調的精實生產在面對當前局勢時失去效用,區域採購、區域製造、區域市場的形成縮短供應鏈長度,開發更多供應商以降低斷料風險比押注單一供應商來得安全許多。根據麥肯錫的調查指出,97% 的受訪者表示增加庫存、雙重採購和區域化供應成為企業的供應鏈三大佈局策略。許多機構甚至預測,未來區域經濟將會取代全球化。各國政府與企業會在關鍵原物料上,減少對理念不同國家的依賴,民主經濟市場與專制經濟體系將壁壘分明。從終端、物流、製造、原物料的全球價值鏈未來將帶來巨大變化。
同時,根據McKinsey調查指出,大部分已將供應鏈數位化的公司可以將其收入提高3.2%,年收入平均增長2.3%。由於未來業者在處理備料、製造、物流等面向上更加艱難,以可視化、可協作的供應鏈數位化成為佈局主流。從傳統供應鏈中發展出的供應鏈數位化(digital supply chain)。以動態方式營運,透過先進數位技術,如5G、人工智慧、邊緣運算、物聯網、機器人來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讓公司可以更快地交付產品,為客戶提供少樣多樣、甚至多量多樣的按需製造,加速韌性企業的部署。
數位科技將重塑供應鏈型態
在這樣趨勢下,供應鏈如何調整有兩大考量,其一是價值鏈如何移轉,第二是政治立場的選擇。價值鏈的移轉除了尋找新的製造基地以外,其中一個關鍵項目為透過數位科技來建立韌性供應鏈。在傳統的供應鏈中,營運流程包括設計產品、採購原材料和零件、製造產品、估計需求、規劃最終產品的銷售方式、接單、安排物流和銷售通路等,屬於線性型態,每個步驟皆需等上個步驟完成後方可執行,對突發事件反應程度低。而數位供應鏈是透過資料、數據科技、人工智慧、模擬軟體的方式提升原先營運流程的預測能力與反應能力,一方面增加對供應商和客戶的即時需求掌握,使供應鏈同時與更多其他供應商建立關係,從而使自己免受斷貨風險;一方面使用數位分身技術模擬各種情境,該軟體能複制所有企業資產並使之串連,例如製造、倉儲以及物流,使得供應鏈更加動態與具備預測能力。另種科技是供應鏈控制塔(supply chain control tower),透過戰情儀表板與數據科技,企業能掌握端到端營運狀態,同時透過診斷以快速解決突發狀況。
數位供應鏈的五大好處(資料來源:Oracle)
可以說是,在無法影響大環境下,企業提升自身供應鏈數位能力將是未來供應鏈的發展趨勢,BCG顧問公司指出,數位供應鏈可以將成本降低多達 20%、提高稅前息前盈餘(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EBITDA),將營收提高多達 6%,以及將客戶滿意度提升多達 30%。由於數位供應鏈需具備感測器、物聯網、雲端、機器學習演算法、數位分身、數據科技等技術,因此企業本身是否足夠數位化,也將影響部署數位供應鏈的容易度與速度,不過在當前數位轉型成為產業顯學之下,我們能預期看到越來越多企業投資數位科技,打通自身與其他供應商的價值鏈,趨吉避兇。
氣候議題正成為供應鏈管理的下個挑戰
當前,全球氣候的巨變對供應鏈的影響可能更為嚴重,歐洲逢500年來旱災,運費大漲30%,西北歐第二長的萊茵河承載歐盟一年約3成的內河運輸總量,當前它的水位正快速下降:8月12日是40公分,8月15日已是32公分,而船隻的最低限度「安全通行」,臨界水位值為40公分,許多歐洲,特別是德國業者擔心,除了海運供應鏈需擔憂外,這種內陸河運的供應體系是否也因氣候受到威脅?歐洲目前正因支持烏克蘭而遭受俄羅斯阻斷天然氣所苦,當前又面臨旱災挑戰,經濟下行可能性大幅提高,不過換個角度想,這也促使全球業者更積極投入供應鏈數位化與替代能源,以確保未來更險峻的環境下得以安然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