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商品總是比別人貴 你也被「大數據殺熟」了嗎?

記者/張萱

在網路時代,掌握大數據等於掌握財富密碼,但若業者使用消費者的個資數據做出某些商業操作,其正當性和道德性就有待商榷了。

日前大陸藝人馬天宇在微博發文批評旅行網站「攜程旅行網」,他指出明明是3000元的票,點進去卻變6000多元,最後甚至變成1萬多,直批業者這種「數據殺熟」手段吃相太難看。雖然後來他把貼文刪除了,但這個「大數據殺熟」的話題卻引來網友熱議。

所謂「數據殺熟」是指網路業者利用自己擁有的用戶數據,對新舊客戶進行價格差別化的行為,也就是同樣的商品或服務,提供給老客戶的價格會高於新用戶,藉此獲得利潤最大化。

舉馬天宇的情形為例,如果他是該網站的忠實用戶,又或者業者透過大數據洞悉他的消費紀錄,讓系統演算出他的喜好和底限,最後提出高於行情的價格,他也願意乖乖埋單;而一個全新用戶或是無資料可循的使用者,同樣的行程或機+酒則會獲得較低廉的價格。

這種情形幾乎僅限定在網路,和現實世界剛好相反,照理說你經常光顧某家店,是該店的老客戶,店家應該要給予更多優惠;但在網路上,老客戶通常有消費慣性或對價格較不敏感,因此即使抬高價錢仍舊能從他們那邊賺到錢,至於新客戶則被歸類為價格敏感族群,必須祭出低價來吸客。

北京市消費協會曾做過一項調查,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認為「數據殺熟」的情形是存在的,還有過半數坦承自己有被數據殺熟的經驗,通常發生在網購、旅遊網和網路租車等平台。

這個概念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很久以前電信業者就有過類似現象,筆者之前是台灣三大電信之一的用戶,當月租期滿要去續約時,業者表示優惠方案僅適用新申辦用戶或從別家電信跳槽來的NP用戶,老客戶無法使用,這對於已經使用該電信五年以上的我來說無法接受,這不等於把老客戶往外推嗎?

最近在美食外送平台上也出現了疑似數據殺熟的情形,先前foodpanda遭網友爆料,如果用加入pro會員的帳號,在尖峰時段時常找不到可訂購的餐廳,但若用非pro帳號似乎會出現比較多選擇,讓網友質疑熊貓是否把會員當傻瓜,想賺月會費又不想讓人免運。

面對數據殺熟,除非是價格透明或有公定價的商品,不然像旅遊行程這類真是防不勝防,只能靠消費者勤勞一點,花點時間多方比價來避免被當做盤子噱了。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