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串流服務來襲 從音樂人的角度反思平台隱憂

記者/謝宗憲

從過去的實體音樂至今,音樂串流服務成為當前的主流,綜觀台灣音樂串流的發展,已不只是單單考慮服務面,而是透過多元化的視角拼湊出現在台灣音樂產業對於音樂串流服務的完整看法。站在音樂人的立場,希望發揚「音樂價值」並且能持續獲得保障,但是免費聽歌的模式卻打破音樂的核心價值,因此串流服務業者與音樂人之間必須要達成共識,同時消費者應體會供需必須有相對應的報酬,音樂產業才能長久經營與發展。

音樂串流逐漸崛起 音樂創作者更須被重視

隨著Spotify規模的成長,Spotify對音樂人與版權擁有者支付的金額超過三十億美金在版權使用費上,然而在2014年Spotify的總收入、訂閱者與取得的音樂版權雖持續上升,但音樂相關產業所獲得的金額卻逐步降低。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狀況?由於Spotify付費用戶每月的費率收益,是依據每月的總版權稅額除上每月的串流總量,當串流量急劇增加,速度超過每月的總收入,就會造成串流單筆收入數字降低,而若總收入下降,又被眾多音樂人瓜分,每個人能獲得的金額自然會降低。

■ 隨著音樂串流服務的成長,音樂人從Spotify付費訂閱用戶獲得的串流訂閱越多,反而讓收入逐年減少。(截圖自/Spotify官網

Spotify付費訂閱服務的結果,就是音樂人必須努力增加流量,卻只能賺到更少的錢,而這種狀況已經跨越各種串流服務。加上越來越多的音樂人也會降低收益,此舉可能會大幅催化以往的音樂購買者的習慣轉變成租賃音樂,將對整個音樂產業造成衝擊,如果這樣的商業模式持續下去,很可能讓音樂創作者與發行商的成本回收率持續遞減,因此更應該迫切思考未來如何讓音樂產業鏈能從其中均衡地獲得應有的收入。

業者和音樂人達成共識 永續經營才能展現價值

在產業鏈中,串流服務業者和唱片公司的協議,音樂人通常只是生產者的角色,其中串流業者以低成本的策略吸引用戶加入,唱片公司為透過更多方式增加營收而接受此種模式,使得音樂人被嚴重剝削。音樂服務本質上就需要唱片公司和音樂人提供內容吸引用戶或廣告商,因此內容提供者自然應該得到相對應的收入,若無法從源頭讓消費者願意花更多錢在音樂上,提昇整體產值,否則只會持續惡性循環。

■ 音樂服務本質上需要唱片公司和音樂人提供內容以吸引消費者或廣告商,因此內容提供者自然應該獲得相對應的收入。(截圖自/Apple官網

在今日數位科技爆炸性成長的時代,商業模式和產業不斷在改變,如同Spotify、Apple MusicKKBOX等串流服務的成功,持續成長的營收讓近幾年的唱片經濟起死回生,但是這種付費即可享受大量串流內容的新商業模式,雖然對消費者和唱片公司有益,卻不利於獨立音樂人,當音樂產業辛苦地賺取蠅頭小利而流失大錢,未來的音樂環境更應該重視「用戶獲得用戶付費的經濟」,瞭解付費獲得內容的重要性。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