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實境夯 教育與在地合作的創新體驗和挑戰

記者/李祐萱

VR (Virtual reality) 的互動性讓教育不再受到工具的侷限,透過新科技讓人們看見世界不同的面貌,並運用科技的輔助增進學習的成效。隨著虛擬實境的運用與教學方式的革新,城鄉差距的議題也逐漸浮上檯面。偏鄉與都市在教學資源上的差異,是否會因為新科技的使用,而加深兩者的鴻溝?除了教育以外,虛擬實境也能讓民眾透過互動式體驗的方式,將艱澀的科學知識轉換為生活的一部分。

導入虛擬實境 變革傳統教學方法

隨著教學方式的革新,越來越多的學校納入科技的輔助來增進學習成效,VR虛擬裝置即為近期嶄露頭角的一例。透過虛擬裝置的引入,除了讓孩童學習到基本的課業知識外,還能藉由VR身歷其境的特性提升其學習動機。儘管如此,針對台灣現行的師資與課程而言,教師對虛擬實境的接受度仍是一大挑戰。任教於新北市立林口國小的劉姓教師表示,雖然使用新科技(如虛擬實境)有助於理解及增加課程新穎性,但在面臨台灣以升學為主的考試壓力下,對於裝置應用於教學中暫且保持觀望態度。

■     新科技的使用,勢必將對傳統教育產生影響。(截圖自/Shutterstock

從上課內容的準備來說,多數的教師在備課上就花了很長的時間,更不用說還要準備虛擬實境相關的材料與資源。在內容呈現上也需要讓擁有程式製作背景的專業者來執行,內容要由官方統一或是個別學校製作又是一項討論。除此之外,更新設備的資金勢必會讓學校多出一筆花費,如此一來,偏鄉學校設備更新的速度不及都市學校,將可能使固有的城鄉差異更加擴大,學生學習的機會將會是最直接的體現。


走出校園外 虛擬實境應用範圍廣

除了學校的教育以外,虛擬實境的應用更擴展到科學領域上。一間以打造科學教育內容為主的VR新創公司ScienceVR,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合作,設計出一款遊戲「愛達的分析機 (Ada’s Engines) 」。該款遊戲描述的是被公認為史上第一位認識電腦完全潛能的人,也是史上第一位電腦程式設計師愛達·勒芙蕾絲 (Ada Lovelace) 的故事。不僅讓民眾了解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所促成的相關理論發展,輔以VR體驗,更能加快理解速度並擁有更扎實的學習深度。

■     ScienceVR與科教館合作,將VR裝置導入科學領域,讓民眾能寓教於樂。(截圖自/ScienceVR粉絲專頁

而在家庭教育方面,家扶基金會於2019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進行的「2019兒少自我保護的態度與行動調查」顯示,逾兩成的家長曾經歷孩子提及被陌生人搭訕或攀談、或曾觀察到孩子身上出現不明傷痕,都顯示出兒少生活的危機四伏。因此家扶基金會首創兒童保護VR遊戲「黑暗森林歷險記」,運用虛擬實境的遊戲情境體驗,希望強化兒童的自我保護能力。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