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募資 讓世界一同完成你的夢想

記者/吳政軒

318學運的時候,為了讓世界知道台灣正在經歷的事情,網友利用網路架設平台,募集資金買下了《紐約時報》的頭報廣告。原本可能只是一個人靈光一閃的想法,但經由網路的散播、媒體的報導,凝聚相同想法、理念的人,每人拿出一點小錢,積少成多來完成共同的理想,這就是群眾募資的力量。

「群」策群力 全民經濟新運動

在過去,當你有好的想法,想要付諸實踐時,必須籌募巨大資金。而能尋求的資金來源大多是銀行、創投公司或是投資金主等等,而資金到位後,還必須等到有訂單才能開始生產以及後續的行銷工作。過往,微型創業者根本無法承擔資金借貸的風險及其諸多限制,想要完成夢想的難度自然高出不少。

而如今透過網路募資平台的發展,過往大者恆大的商業模式不再是資金取得的唯一選擇。群眾集資,顧名思義就是向群眾募集資金,只要提出吸引受眾目光的商品或想法,便可透過募資平台募得資金,先取得資金再運作,可降低上市風險,提高成功機會。透過群眾募資平台,不用仰賴大企業力量,一般民眾就可以參與,藉由聚集各方的資源與資金,使多元創意得以執行,共同完成理想商品。

「眾」志成城 各種夢想一同達成

在群眾募資的平台中,商品種類可以說是玲瑯滿目,主要的分類有科技、影音、新聞、社運等等。科技類的產品,具有較新奇、酷炫的產品特質,較容易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進而增加媒體曝光程度,因此科技類產品經常能募資到較高的金額。影音類的產品,由於擁有訴求明確、感染力強的特性,也是較容易募得資金的類別。

去年脫穎而出的黑馬,則是Kickstarter的新聞集資案,成功數量雖僅一百五十八件,但此種報導計畫募資案的號召能力卻很驚人。而社運類的募資案在台灣更能展現其號召力,像是2013年的太陽花學運,在三小時內便募資六百三十三萬元購買《紐約時報》廣告;2014 年的「割闌尾計畫」,更是台灣群眾募資的人氣王,超過一萬名網友贊助新台幣近一千二百萬元,欲罷免選區內不適任立委。

然而群眾募資並非靈丹妙藥,什麼都能完成,即使資金達標,商品成功量產,但要完成準時出貨更是一項艱難的任務。除此之外,消費者常常認為商品不如預期,商品的保固、維修服務更是一大問題。這樣的情況在美國已釀成多起消費糾紛,華盛頓州甚至已經正在商議是否立法,防止群募網站變成「網路詐騙」、「資金搶劫」的溫床。

當消費者了解到群募平台的購物風險遠高於傳統電子商務,出資的心態就更趨於保留,消費者更傾向支持實用、的產品;而不是那些看起來酷炫,但必須共同承擔失敗風險的概念性商品。因此如果沒有縝密的計畫,任何募資案都有可能是驚鴻一瞥,僅發出一道閃光即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