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秒都在競爭 實體通路VS.網購通路的瞬間對決

特約撰稿/Goris

2015年實體通路在營業收入上確實辛苦,三大百貨集團包括新光三越、太平洋SOGO以及遠東百貨都僅勉強撐住1-2%的成長,其中,業績成長的主要原因還並非是因為本來固有的品牌加持,反倒是透過不斷的拓展新櫃,甚至是新型態的餐廳開幕,才能勉強撐住營業成長。

2016年的台灣零售市場,除了幾家新的百貨加入戰局外,更有像是新北市的林口的三井OUTLET、桃園青埔的華泰OUTLET開幕,對於實體通路的百貨業來說,更是史無前例的衝擊和震撼,更別說網購市場一年比一年的成熟。

太平洋SOGO百貨董事長黃晴雯日前指出,由於台灣的賣場密度甚高,企業投入OUTLET,加上又有電子商務的競爭,微利成為銷售趨勢。

過往百貨公司總是有各種主要檔期的促銷,包括上半年的母親節檔期、下半年的週年慶檔期,後來開始有春季化妝品節、秋季化妝品節,甚至是各家開始有自己的開店慶及特別活動等,百貨業形同天天都在做促銷,似乎只要一不促銷,就不會有營業收入。

黃晴雯更表示,這樣的檔期密度主要也是因應電子商務的衝擊,現在百貨業比的就是誰的反應快,微利的取得就在於那個瞬間,所謂的瞬時競爭已經不單單只是百貨業彼此間的競爭,更是百貨業和OUTLET以及電子商務市場的競爭。

有鑑於此,傳新光三越也正在積極規劃官方的電子商務服務,以迎戰這所謂瞬時競爭的未來趨勢,只是就實體百貨的立場,加上目前多數品牌又都已經擁有自己的電子商務通路,新光三越相對起步晚,又要如何達到招商、差別化,甚至是差別取價,不只是和品牌之間的協議,更是和自己實體通路的抗衡。

分享此新聞: